今天的研究生教育真的实现男女平等了吗?

  • 2022-08-10
  • John Dowson

作者 | 戴维利 编辑 | 马良 53年前,当两位德国工程师Aufrecht和Melcher在Grosaspach小镇创办AMG公司时,他们一定想不到未来的AMG会走出德国,成为名满世界的高性能汽车代名词,任何一台普本站

今天的研究生教育真的实现男女平等了吗?本站

  “一屋六硕士”“又一女生宿舍集体考研成功”“7个考研明星宿舍,6个是女生宿舍”……近年来,诸如此类的新闻,频繁见诸报端,无形中给人一种女生都在读研的错觉,而有关男生考研的报道却并不多见。

  事实上,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公民获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的确在增多,相应的,女生进入研究生教育的人数也不断上涨。

  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我国女硕士达870987人,占硕士总数的53.14%,女博士达132132人,占博士总数的38.63%,且这两个比例在10年间始终呈上升趋势。

  然而,看似繁荣的数字背后,也频频出现“导师直言不招女生”“学术不是女性的地盘”等性别偏见的言论。

  这种数字统计上的繁荣与现实境遇上的吊诡,一方面表明女生在研究生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上面临的隐蔽的性别歧视,另一方面也禁不住让人想问:在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后,女生面临哪些“习以为常”的性别不平等?

  在教育公平理论研究中,人们通常把教育公平分为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等3个方面,通常包括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人人平等地享有教育资源、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反对各种形式的教育特权等要素。

  在美国,1837年建立的奥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是第一所招收女生的男女同校制大学,而在中国,女生与男生同进一所大学则要等到近一个世纪后的1920年。当年,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东南大学)首开“女禁”。

  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6-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女硕士在所有硕士中的占比从2006年的46.36%提升至2016年的53.14%,女博士在所有博士中的占比从2006年的33.87%提升至2016年的38.63%,且该比例在10年间始终维持上升趋势。

  可以说,教育起点上的性别公平已经不是女生在高等教育追求的主要目标。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史静寰教授也表示:

  入学机会均等虽然是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唯一内容。实现平等的更为重要的指标是教育环境的公平、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以及男女两性在教育中获得自身发展的条件和机会的公平。

  换句话说,我国在提高男女研究生教育公平方面的努力,正在由教育起点公平转向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发现,我国研究生入学机会的性别不平等已经转为更深层次的问题,逐渐从数量上的显性差异向质量上的隐性差异转变。

  我国研究生教育机构在层次上分为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2006-2016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上涨,女性获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也在增长,但两性在高层次教育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

  从硕士层次看,以2009年为界,在此之前,女硕士人数持续少于男硕士,但在此之后,情况反转,女硕士人数逐年上升,并在2016年达到87万人,比男硕士高出6.28个百分点。

  然而,在博士层次,我们却看到了极大的反差,2006年男博士比女博士所占的比例高32.26个百分点,到2016年,这一差值下降至22.74个百分点。即便如此,从人数来看,女博士人数依然远少于男博士。

  这可以一定程度表明,研究生教育的层次越高,女性获得的入学机会越少,研究生入学机会的性别比例差异越严重。

  究其原因,除了社会对女博士的“污名化”,就业歧视、年龄歧视、婚恋观念等也是阻碍女性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重要因素。

  表1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谢作栩教授对5所部属重点高校博士研究生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统计,从中可以看出,男性进入部属重点高校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两者相差28个百分点。

  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女性往往被认为适合那些“家庭功能延伸”的职业,比如教育、家政、护理等,相应的学科专业也聚集了大量的女性,从而形成了“女性优势专业”和“男性优势专业”,造成性别隔离。

  所谓“学科和专业性别隔离”主要是指“某一性别的学者或专业人士在某些学科和专业上的高度集中,形成了与另一性别学者或专业人士的专业隔离状态”。

  由于在研究生教育层次专业选择方面的相关研究数据不足,而本科与硕士研究生层次的专业选择有相对的一致性,我们就退而求其次,主要以本科层次学科专业选择的数据来看看两性在研究生教育层次的学科专业“隔离状态”。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刘云杉教授曾对2000-2005年间北大男女专业选择的差异做过统计,结果显示,该校本科生中女生占比低于40%的学科有基础理科中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应用理科中的技术物理、应用化学、计算机、电子学,其中,基础理科中的物理学女生占比最低,为12.8%。

  而与此相对应,女生占比高达60%的学科有中文、国际关系、经济学、编辑出版、新闻类、艺术类、英语等人文社科领域,其中新闻类女生占比最高,达76.8%。

  也有学者对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34所理工类本科高校的学生进行过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理工科院校或科系中男女生专业性别隔离的现象更为严重,尤其是物理和工科类学科中的女生比例仅为33.98%和22.69%。

  这些都表明,男女在学科专业选择上有显著的性别隔离,教育环境在对女性不友好的同时,也让男性面临选择压力。

  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课堂互动到教材教辅,从教师角色榜样到校园文化,无不渗透着社会性别意识形态,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

  比如,玛丽·布林克(Mary Belenky)就认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思维模式是以男性的思维模式建立起来的”,但女性与男性的认知方式本身存在差异,这就导致女性在学习中更容易遇到困难。

  从课堂教学看,女生处于受关注度低、互动少、被期待值低、评价模糊等次级地位,与男生存在明显差异。

  例如,学者对数学教育中性别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教师对男性的关注要多于女性,因为女性在教师的心目中缺乏数学的抽象思维能力。

  另外,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均更多地与男生探讨学术方面的问题,这在一些实验课和户外课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这在李洁等人对女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中得到了印证,他们的调查显示,女硕士研究生参与课堂教学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较少,参与社会实践的规模较小、层次偏低。

  绝大部分教材内容排除了女性的认知、经验和话语,忽略了女研究生独特的认知方式、心理特点,导致其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存在冲突,进而无法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最终处于弱势地位。

  就业上的不平等,是教育结果不公平的主要表现。虽然在法律和制度层面,有关就业的性别偏见已经消除,但事实上,隐性的性别歧视依然存在。

  即便到了研究生教育层次,女性在就业市场上仍然处于不利地位,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就业机会上,还体现在就业质量上。

  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陈新叶教授曾对山东省各高校2011-2013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生教育方面,虽然女生毕业人数明显高于男生,但就业率却低于每年度平均就业率和男生的就业率,而男生则相反。

  以2013年为例,该年度山东省女研究生毕业人数10383人,男研究生9120人,但女研究生就业率为61.88%,男研究生就业率为68.34%,女生低于男生6.46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就业机会上,女生面临明显的阻力。

  而在就业质量方面,教育过程中的学科和专业性别差异则演变为教育结果上的“职业隔离”,女生从事的行业在结构上与男生差别很大。

  根据陈新叶教授的统计,在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工作的女生比例仅为36.98%,而从事金融保险业的女性也只占39.53%。

  2004年一项上海部分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也表明,大学生就业确实存在性别歧视,其中一个支撑论据就是,虽然有21.7%的女生想进国家机关,18.6%的女生相当公务员,比例与男生相近,但最终仅有8.7%的女生进入国家机关,6.3%的女生当上公务员,而男生对应比例分别为11.7和9.1%。

  在看到教育起点方面进步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被遮蔽的不平等:博士层次女生比例偏低、学科和专业选择的强性别隔离、课堂教学和教材中“默认的”男性优势以及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的不平等,等等。

  对女性来说,通过考研进入研究生教育体系只是男女平等征程的开始,要实现“根据理性做出符合自身愿望的选择,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实现真正的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站 活在这个世上, 很多事不能如愿, 生活没有想象的幸福, 工作没有想象的舒服。 我们都是成人, 肩上有责任,不能说丢就丢, 除了熬,别无选择。 熬,虽然辛苦, 但也是一种提升。 熬,虽然很累, 但也是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