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家苏州知名外资企业关闭情况调研结果出人意料

  • 2023-05-05
  • John Dowson

本站

20家苏州知名外资企业关闭情况调研结果出人意料本站

  近些年来,虽然国家不断地强调要利用好高质量的外资,以此振兴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但是实践中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势却不容乐观,一是外资流入的增量速度在不断地降低;二是已经进入的外资企业频繁地撤退或者关闭。

  苏州自2014年以来,每当临近年终都会传出一家千人以上规模的知名外资企业关闭的消息。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年日本欧姆龙苏州工厂于2018年7月宣布永久性停产。欧姆龙苏州工厂的关闭,不仅引发了对“苏州模式”的质疑,而且网上更是有人发出唱衰中国投资环境的论调。

  外资企业关闭退出市场,是市场竞争中的一种正常事件和行为。但是外企集中在一段特殊时期、一个典型地区频繁地关闭,必然会导致对中国发展趋势、前景和政策的新争议:

  外资企业撤离中国外向型经济高地的苏州,其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伴随着苏州GDP总量排名的下滑,是否意味着中国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应当如何理性看待这个愈发频繁发生的现象?外资的撤离,是产业空心化的前兆,还是我国制造业升级的曙光?在转型升级的阵痛中,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会是哪些?

  最近我们整理了附表“20家苏州知名外资企业关闭情况汇总表”,并把我们的初步分析反映如下,希望对掌握面上情况和制定决策有所帮助。

  1、外企关闭呈现出阶段性。2009-2018年近十年来20家关闭的知名外企在时间上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集中在2009年,很明显是因为受当时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先后有6家外资企业关闭苏州工厂,主要涉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制鞋业和低成本需求的半导体行业,且以美国企业居多。第二阶段自2014年起,关闭的数量呈频繁状态,涉及的产业相对分散,主要是电脑和手机配套产品、造纸、制药,且投资国(地区)覆盖了欧美、日韩和等。

  2、被关闭的企业在苏州投资时间早、投资金额大、雇员人数多。企业平均注册年份为2000年,关闭平均年份为2013年,企业平均经营时间为13年;这些企业中有17家注册资金都在亿元人民币以上,大部分企业雇员都在千人以上,其中不乏苏州当时大力引进外资时期力推的重大投资项目;这些企业中有17家集中投资在苏州两个最为重要的国家级产业开发区:古城东面的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简称为“园区”)和古城西面的苏州国家高新产业开发区(简称为“新区”)内。

  (一)苏州本地生产的成本偏高,被关闭的苏州工厂将产能转向了东南亚的工厂生产。一是“用工荒”和劳动力成本过高的双重效应叠加。中国人口红利衰退导致的“用工荒”,房租拉动型的工资上涨,技工和普通大学生比例失调这三大因素,是导致外企劳动用工成本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苏州劳动密集型工厂的HR经理,甚至把一些在读的年满18周岁的技校或职高学生以实习的名义招来工厂工作。苏州的房价高,即便是合租房租也要1000元左右;苏州的物价高,基本工资3000元(尚未扣除需要强制扣除的“五险一金”),如果不提供住宿没有加班费的话,根本就招不到工人。工资增长过快,直接导致了劳动密集型的耐克2009年和阿迪达斯2012年苏州工厂的关闭,并将生产业务转向东南亚国家。

  二是管理人员薪水上涨过快。在苏州设立工厂的世界500强中,主管级的基本月薪在1万元上下,经理级在2万元上下,副总以上高级管理人员的月薪已经达到3-5万元,外加14个月薪水或年终绩效分红或股权激励,整年收入打包总额已经超过投资国的中产阶级水平。这些在华跨国公司雇佣的中国籍高级经理人和各级职员薪水上涨过快,间接导致了生产耳麦的缤特力在全球业绩不佳的条件下,仅投资苏州5年不到,就将业务转卖给了其在国内的代工厂。

  三是汇率因素。在2018年之前,人民币的连续快速升值(美元汇率从1:10最低贬值到过1:6.0408),造成以出口为主的外企盈利能力大幅降低。

  四是税收优惠效应逐渐消失,地方税收征管日趋严格。这些关闭的企业大都经营期在10年以上,“三免二减半”的税收优惠已经过期,外企的所得税从15%上升到25%。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压力下对外企的税收征管日趋严格。2017年初,苏州税务局对希捷的内部交易进行补收税款,导致希捷最终做出关厂的决定。

  五是经过20多年的招商引资,苏州可供工业的用地已经枯竭,外资企业的用地成本十分高昂。目前苏州古城西面、东面、北面已经开发完毕,仅南面因将县级市吴江变为城区,目前尚留有可成片开发的工业用地。目前苏州园区的招商条件已经十分苛刻,设定了每平米注册资金、亩产产值、亩产利润率、单位能耗排放、劳动生产率等与土地使用挂钩的严控指标,客观上来讲,企业的用地成本已经非常之高。

  (二)外资母公司全球业务萎缩,导致下属工厂停产关闭或转移到其他国家生产基地。1999年美商国家半导体和2015年诺基亚苏州工厂的关闭,就是起因于全球业务萎缩、业绩不佳,关闭工厂将产能转移到它国生产基地。2017年宣布2年内把苏州工厂产能转移到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的葛兰素史克、2017年关闭的住友电工和JDI苏州工厂,以及2018年关闭的日东电工,亦是在全球或中国业务萎缩的条件下,出于全球价值链布局考量做出的无奈之举。

  (三)总部被收购或兼并,导致下属工厂股权变更或直接被关闭。1999年关闭的英飞凌苏州工厂、2016年美国硅谷基石投资的“快捷半导体有限公司”被安森美收购,都属于这种被收购或兼并的情形。

  (四)上游采购方业务萎缩或倒闭,导致下游供应企业丧失订单后关闭。2014年关闭的闳晖科技苏州工厂,受诺基亚业务订单萎缩影响;2015年关闭的普光电子苏州工厂,受三星业务订单萎缩影响,加之它们客户结构单一、对采购方依赖度极高,造成“上游枯竭下游受旱”,出现韩国高管集体逃离中国的现象。

  (五)产品或业务被创新产品替代,出现不可逆转的产业淘汰。如2009年关闭的艾佩斯苏州工厂,由于计算和储存技术的,导致用户对其产品不间断电源的需求急剧下降;诺基亚手机被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所替代;2018年关闭的欧姆龙苏州工厂,其主要产品为液晶背光板,现在低端市场已经被中国厂商占据,高端市场被OLED替代,而OLED自发光又不需要背光板,因此欧姆龙背光板业务很难再支撑下去。

  (六)政府的生产安全和环保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强。昆山中荣金属制品公司爆炸事故之后,江苏省对有铝镁工艺流程的企业一律进行停产整顿。闳晖科技苏州工厂的生产工序有铝镁工艺,因此受到了影响,加上作为诺基亚下游的代工企业,受前者全球业务萎缩影响,终于在2014年停产。又如联建科技2009年7月曾爆发员工正己烷中毒事件,47名员工遭受不同程度的中毒影响。由此政府监管部门和美国采购方不断加大了监管力度,2014年因债权银行申请对公司所有账户采取冻结保全措施,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经营。

  (七)企业乘着“腾笼换鸟”政策的“东风”,套现关厂。1993年进入苏州新区的紫兴纸业,是国内第一家现代化的铜版纸生产厂,也曾是苏州投资规模最大的外资项目。因为投资早,公司所处的地块附近经过20多年的开发,逐渐成为苏州新区的核心地块,周边商业中心和高档住宅小区林立,而造纸厂又是高排放污染企业,因此对紫兴纸业来说,在更大产能的竞争对手和环保违规的压力下,面临着高价回购土地的不断“”,终于在2016年决定卖地关厂,该地块被政府回购后,一年后以68亿元人民币被拍卖成交。

  综合来看,大量知名外企关闭在苏州的工厂,既有企业自身的成本和业务经营方面的原因,也有所处产业的技术和需求不断演变的原因,还有当地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的原因。出乎预料的是,这些企业关闭的原因,基本上属于正常的市场退出行为,并非苏州模式出了什么问题,也不是因为苏州的整体经营环境恶化了或者政策发生了不利的变化,更不能随意推演中国丧失了良好的吸收外资的条件、中国各级政府不想善待外资了。

  从近十年中苏州20家大型知名外企关闭的原因看,虽然绝大部分都属于正常的市场竞争和业务调整退出,但是除了(二)、(三)、(四)、(五)外,其余都是属于企业经营的大环境的变化。对这种环境的变化带给企业的影响,我们绝不能丝毫地放松警惕,也不可以熟视无睹、任其发展和无所作为。

  因为,未来中国吸收外资的最大阻碍,不在基本政策面,而在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过快的趋势。这一趋势削弱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在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过快的因素中,有些是必然而且必须尽快发生的,如环境保护支出;有些是必然的但是应该由劳动生产率增长制约的,如各种劳动成本;有些是要坚决控制的,如房地产价格,它从两个方面不利于实体经济和外资:一方面是影响企业成本提升中的最重要的综合因素;另一方面又诱导企业放弃实体经营,走向游戏。因此,优化利用外资环境的政策取向,主要就是要区分情况抑制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过快过猛的趋势,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一)明确城市产业发展的定位,创造新的吸引人才的核心产业。过去中国的很多城市之所以可以吸收大批国内外的人才,是因为大量进入的外资企业可以提供高薪水、给予人才国际化锻炼的机会。如果外企频繁关闭,那么这些城市今后拿什么来吸引各类优秀人才?为发展创新驱动经济,今后城市政策的核心指向是要能够足够地吸纳各类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为此需要明确城市产业发展的定位,为人才集聚创造平台。千

  (二)变革以廉价生产要素为主的招商模式,吸引能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及处于产业链核心端的企业。当前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土地成本高昂,许多地区面临无土地可供工业开发的窘境。因此,需要根据城市产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淘汰过去无选择地吸引来的落后产业及污染企业,进一步实施精准式“腾笼换鸟”的土地置换措施,为新兴产业集群及处于产业链核心端的企业留出发展空间。

  (三)有选择性地实施以智能改造为主的产业链升级。在外向型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的地区,大部分外企都是那种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国际代工企业,这些企业是跨国公司的执行单元,承担着一些简单的生产制造功能,并没有什么研发设计能力。因此往往很难就地实施大规模的产业转型,这些企业应以市场的自然淘汰为主。当前和未来中国沿海城市应该作为吸引高端外资的重要地区,有选择性地实施以智能化改造为主的产业链升级。对有条件的外资企业,则可鼓励其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改造。

  (四)高度重视技术工人队伍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中轻视技术工种,以及“宁可低薪水坐办公室不肯高薪水做技术工人”的传统思维,加上溺爱独生子女等因素,都阻碍了有为青年在技术职业上的发展。为此要学习制造强国的德国,让技术工种在企业倍受尊重,并让这种尊重建立在系统性的物质保障基础上。德国项目团队一个空降的经理,月薪3000多欧元,但他所领导的技术工人,由于工龄在20年以上,月薪可以达到8000多欧元。因此不仅教育部门要从学历教育层面大力培育高级技工人才,而且需要全社会大力提倡“工匠精神”,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企业对技术工人进行在职培训,可以考虑将近几年实行的人才补贴政策扩大到技工领域。

  (五)进一步降低企业对社会保障成本的负担,尽快落实社保全国范围内的自由迁移。由于近年来反映企业用工成本居高不下的呼声很大,因此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已经将企业和个人需缴纳的社保金比例有所下调,并且对不同规模的企业还设置了ABC三档不同的社保缴纳比例。但是由于目前全国社保尚不能做到异地转移,在某地工作的外地人员离开该地时,只能拿到部分(本地社会统筹部分要做扣除)社保金,或者由于没有转入单位而放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变相拉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此外,涉及到“税、费、金”的政策改变,需要国家层面来统一协调,作为省级甚至是更低的地市级城市是无法协调的。

  (六)以内需为导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我们的调研中唯一值得推崇的关闭案例,是飞利浦关闭其中国数据中心,它已经整体搬迁至阿里云,实施从设备提供商向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中国以承担国际代工为主要形式的外资企业,很少能带动投资国的研发投入和研发中心迁入。但我们庞大的内需市场依然对国外领先企业具有吸引力。因此应更多地探讨在华外企参与“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和方式,让更多的外资研发中心和“中国创造”参与到本地化融合进程中,那么在华外企外撤的可能性就越小。

  (七)要进一步认清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坚定信心走“专精特新”的工业发展道路。大量外资企业的关闭,客观上会对这个城市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加快发展本土中小微民营企业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策略。就全国而言,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5%,税收贡献占到了50%以上,出口超过了68%,吸收75%以上的就业人员。

  中国企业最常见的聚散模式——公司创办之初,合伙者们以感情和义气去处理相互关系,制度和股权或者没有确定,或者有而模糊。企业做大后,制度变得重要,利益开始惹眼,于是排座次、分金银、论荣辱,企业不是剑拔弩张内耗不止,便是梁山英雄流云四散。

  关系推动生产力,因此社会关系的建立和运用是商人必要的能力;但关系不等于生产力,把社会关系当成解决企业发展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忘记了打铁还须自身硬的真理,则企业本末倒置,大患迟早降临。

  都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可不用空降兵,不可乱用空降兵,不可全用空降兵。这方面中国企业的教训已经太多,可永远会有人情不自禁地做错:放弃身边的人才,迷信远方的大师。

  一个靠人控制人,而不是靠制度控制人的中国式组织。起源于农民打江山的传统,泛滥于信任危机加重的当代商业社会,是中国以情感为纽带的企业走向规范治理的主要瓶颈。

  面子是:我已经这样定了,而且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真理是:这个方向是一条曲曲折折的弯路,而且很可能此路不通。爱面子的老板说:他妈的就这么去,谁不执行谁下课,玩也要玩到底。

  罗盘神签加卦相,诚惶诚恐,测风水测人才;香火缭绕进庙堂,顶礼膜拜,求机运求财富。商海无情,翻云覆雨,谁来保佑?

  看人头头是道,看己昏头昏脑。从来没有看清自己在行业中领先的关键因素,一段成功史,满脑糊涂账。也因此,从来没有清晰的战略规划:坚持什么,改进什么;如何创新,如何固守。

  说话不算数、合同不算数、承诺不算数,这几乎是中国商人部落最常见的景观。对内,规则计划变幻无穷,今天立,明天改,后天再改,手下无所适从;对外,合同承诺一张废纸,视情况涂抹、打折甚至撕毁,合作者有去无回。

  民营企业老板如山寨大王,生于青萍之末,长于江湖之野,走的是匪文化路线:关上山寨大门,老子天下第一;冲出山寨掠财,碰壁拐弯,见缝就钻。图的是人生痛快,少一份使命精神;既没有经济上的长远目标,也没有文化上的成熟主张。

  企业内部可以搞平衡,但不可以搞斗争。文化大告诉我们,挑起群众斗群众最后所失去的,是企业的效率和凝聚力。

  有人因为无力控制沉湎酒色;有人因为事业再无沉湎酒色;有人因为过去吃了苦,怀着找补回来的心态沉湎酒色;有人因为人生苦短,信奉找钱是为了享受的哲学沉湎酒色。

  拿自己“吃稀饭”的钱去搞投资,或者借来甚至骗来别人吃稀饭的钱去搞投资,所谓成败荣辱在此一举,身家性命系于一线,战战兢兢,急功近利,举止失措,焉能不败?

  在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市场、另一个行业,面对另一群员工或消费者,以当年的感觉投资、布局、生产、销售。指挥还是昨天的指挥,音乐还是相同的音乐,可这一次为何起舞者寥寥数人?

  三月前兴奋地投下钱来,三月后沮丧地要抽身离去,前脚踩油门,后脚踩刹车,企业振荡,落英缤纷......投资者的常见毛病,主要原因是对产业投资纵深化及企业竞争复杂化的估计不足。

  企业总是由各个系统各个部门组成,它们彼此之间需要有一种动态的平衡。但老板过分看重平衡,在奖惩政策、人员提升、部门权限、业绩考核等方面一味强调一碗水端平,最后优者不奖、错者不罚,所有部门都吃大锅饭,企业所要的平衡反而荡然无存。

  完美主义不是坏事,但若将其扩大化,就会给个人和企业带来无尽的烦恼与麻烦。完美主义的老板总想达成最高的目标。他们对下属高标准,严要求,因为求之深,所以责之切,总是有太高的眼光、太多的挑剔、太多的责备。

  一窝蜂登山,一窝蜂打高尔夫,一窝蜂EMBA,一窝蜂墙上挂艺术品......值得指出的是,这一切并不是因为爱好或需求,而是因为模仿及炫耀。

  老板每天要处理各种各样的情况,事情一多,就不愿意学习了。很多人不读书,不看报,不看电视,不上网,更不愿意专门花时间参加培训。

  在他们看来,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只是装点门面的过场罢了。由于长期沉溺于小圈子,信息封闭,知识结构老化,最终要么被市场淘汰,要么被主流遗忘。

本站  湖北宜昌发布“1+4”人才政策3.0版,全面取消学历、年龄等方面的限制,政策享受对象覆盖全社会、全年龄段人才,对拥有性、颠覆性技术成果,能够带领一个高端团队、落地一个重大项目、产出一批科研成果、催生一个未来产业的拔尖创新人才,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综合支持;  ·第十届朝阳国际人才创业大会(ITEC)创新峰会在京举行,服务范围从海外人才拓展至国际人才,功能从支持项目落地提升至打造全要素创新创业生态;  ·江苏南通设立“人才日”,今年4月20日,南通将举办首届“南通人才日”暨高校校园行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