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东北师范大学通真题(学科教学方向)历史学考研网

  • 2022-12-01
  • John Dowson

  我国古史传说中的远古帝王。曾被列入三皇的主要人物包括伏羲氏、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女娲氏。三皇传说名目不一,其形象神人混杂,但仍然隐约地反映了中国早期人类逐步积累生存经验的历史进程。五帝的时代晚于三皇,其传说故事主要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部落联盟鼎盛及其解体时期的历史内容。其名号也有多种说法,以《史记•五帝本纪》所载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较为常见。

  清政府和沙俄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沙俄在雅克萨战败后,同意谈判解决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中国政府作了让步,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以南、以东属中国。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维持了一百多年中俄边境的稳定。

  训政纲领是中国实行统治的纲领。1927年政府取得北伐胜利,建都南京后,便宣扬并纂改已被孙中山先生否定的建国三个时期的学说,宣布由军政时期转入训政时期。1928年10月3日由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了《训政纲领》。共6条。规定由全国代_奉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四项政权;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中央执行委员会代行政权;治权由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组成,由政府独揽执行;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1953中国党提出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方面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决定意义的领导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一化”和“三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因此,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所谓的“祖宗家法”,是指在宋太祖、太宗的创法立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两宋时期一直在遵循的原则。

  (1)北宋初年,统治者为国家日后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奠定了相对稳定宽松的基调,宽仁尚礼成为两宋时期统治方针的主线。“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被认为是祖宗家法的实质精神。

  (2)这种精神首先贯彻到制度的设计之中。宋代中央集权的建立,主要着眼点是如何防范文武重臣的篡夺之祸;如何防范人事、财政、军政等大权旁落;如何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

  (3)祖宗家法体现在国家的治国方针上,更是贯穿着宽仁尚礼的精神。宋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社会生活未予过多干预,宋有着宽松的环境,为士大夫群体力量的形成,为其参政议政提供了外在条件。

  (4)关于祖宗家法的具体内容,哲宗时吕大防分析为事亲之法、事长之法、治内之法、待外戚之法、尚俭之法、侵身之法、尚礼之法、宽仁之法等八项,这只是一个概括的说法。很难对于具体内容进行全面罗列。这些都与北宋的开国背景有关。

  (5)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一种守成循默的风气,大臣相信祖宗之法已经完美,如有更张,会对国家造成伤害。对此,不能一概认为是保守,守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保持政策的稳定的一种表现,是对唐代以来“进士浮薄”风气的抑制。最先敢于冲破祖宗家法约束的是寇准。王安石变法提出“三不足”的精神,努力改变这种风气。

  (1)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1935年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明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十年对峙局面结束,标志着联合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4)1937年“七七事变”后,发表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5)“八一三事变”后,改组军队,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未参加长征、留驻根据地的军队改编为新四军,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自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性。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除极少数汉奸和卖以外,各阶级阶层都包括在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复杂性.。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和作。政策的变化,使统一战线内存在严重的斗争。中国党在复杂的情况下,坚持了正确的策略。(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长期性。中日以及中日两国的特点。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有力的国际环境。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线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封建君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体。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封建君主的演变,大体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扣两种形式。从秦到元,是有宰相制的君主;而明清时期,则是无宰相制的君主。面对封建末世复杂的社会矛盾,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主义中央集权。这时期的突出特点就是极大地强化了君权。丞相的废除和军机处的设置,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分割,大大加强了君主对中央的控制。

  通过地方机构的改革,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同时,思想控制更是日益加强。皇权越来越尊,臣民愈来愈卑,这是明清时期君主演变的轨迹。君主统治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在明清建立之初,这种制度对纠正前朝弊政,提高办事效率方面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对于封建社会末期来说,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影响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造成中外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君权的过于集中,又决定了皇帝个人品质对统治的制约。通常情况下,封建王朝前期皇帝比较勤勉,而中后期则相对腐朽。因此,封建王朝中后期则往往会出现统治危机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局面,这正是君主强化的一种负面影响。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耶路撒冷犹太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的事件。公元前587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进军巴勒斯坦,次年攻陷耶路撒冷,该城大部分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的犹太人得以重返耶路撒冷。巴比伦之囚对犹太民族凝聚力的孕育及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2.教皇子午线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 里格。当时西班牙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条约中占了便宜,相信到印度去的航路是在西方。但实际上这条分界线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航路上的所有据点。

  黑幕揭发运动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问题成堆的历史环境下,由一批新闻记者和文学家等知识分子发动的专门以揭露社会弊端为主的运动。但从其渗透面来讲,黑幕揭发者们不仅发现了问题并督促政府解决了相当一部分问题,同时还对当时的社会价值转型和社会良知的觉醒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实质上在20世纪初的美国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

  德国总理勃兰特提出的目的在于改善联邦德国与苏联、德国和东欧其他各国关系的政策。主要内容是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承认德意志共和国,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此前联邦德国因实行哈尔斯坦主义造成与苏联长期对立,并加深对美国的依赖。新东方政策反映出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控制,谋求独立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它实质上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一)它把人们从中世纪的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发扬了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 主义世界的。

  (四)文艺复兴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教会神学,但它造成的思想解放却动摇了教会精神统治的根基,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文艺复兴也不免有一些缺陷。首先,这个时期的艺术家、文人和学者们虽然大力表现和发扬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到和揭露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罪恶,但是他们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和豢养,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而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其次,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保留了下来。

  (1)首先,在二战时期,盟军对于西德的轰炸目标主要集中在了军事工业上,对于盟军来说这是对他们的一次更新技术的机遇。削弱军事力量远比削弱工业力量对他们来得有利。而英美空军,尤其是美军为了能够拥有对抗苏军的力量,因此有意识的保护了一些企业。

  (2)第二点在于英美法将西德分成了三个占领区,在各自的管制区内推行了不同的政策。法国需要萨尔地区生产的成品充当赔款运回法国。英国需要通过德国来扩张海外的市场,尤其是鲁尔区和大西洋的海港。而美国,更是需要得到西德的支持来对抗苏联在欧洲的势力扩张。东德西德就像是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各自领地。根据“非工业化”方针,盟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1067号政策指令,规定要拆除德国所有军工厂以及用于赔偿的重工业工厂,规定拆除的清单涉及1600家企业及其设备。

  (4)地理环境上的先天优势西德在地理上占了相当大的优势,全德78%的矿山、84%的冶金制造产品都出产自西德。二战前德国的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大多数集中在西部。1936年西德在全国整个工业产值中占61%,原料和基础材料生产占66%,基础设施生产占61%。而东部相对寥寥无几。同时,西德拥有鲁尔和萨尔两大工业区。而他们对于西德工业来说就是左臂右膀。相对的,西德拥有的原有工业基础雄厚,是经济的重建至于高水平起点上。

  我国古史传说中的远古帝王。曾被列入三皇的主要人物包括伏羲氏、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女娲氏。三皇传说名目不一,其形象神人混杂,但仍然隐约地反映了中国早期人类逐步积累生存经验的历史进程。五帝的时代晚于三皇,其传说故事主要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部落联盟鼎盛及其解体时期的历史内容。其名号也有多种说法,以《史记•五帝本纪》所载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较为常见。

  清政府和沙俄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沙俄在雅克萨战败后,同意谈判解决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中国政府作了让步,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以南、以东属中国。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维持了一百多年中俄边境的稳定。

  训政纲领是中国实行统治的纲领。1927年政府取得北伐胜利,建都南京后,便宣扬并纂改已被孙中山先生否定的建国三个时期的学说,宣布由军政时期转入训政时期。1928年10月3日由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了《训政纲领》。共6条。规定由全国代_奉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四项政权;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中央执行委员会代行政权;治权由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组成,由政府独揽执行;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1953中国党提出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方面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决定意义的领导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一化”和“三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因此,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1)北宋初年,统治者为国家日后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奠定了相对稳定宽松的基调,宽仁尚礼成为两宋时期统治方针的主线。“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被认为是祖宗家法的实质精神。

  (5)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一种守成循默的风气,大臣相信祖宗之法已经完美,如有更张,会对国家造成伤害。对此,不能一概认为是保守,守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保持政策的稳定的一种表现,是对唐代以来“进士浮薄”风气的抑制。最先敢于冲破祖宗家法约束的是寇准。王安石变法提出“三不足”的精神,努力改变这种风气。

  (1)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性。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除极少数汉奸和卖以外,各阶级阶层都包括在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复杂性.。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和作。政策的变化,使统一战线内存在严重的斗争。中国党在复杂的情况下,坚持了正确的策略。(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长期性。中日以及中日两国的特点。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有力的国际环境。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线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封建君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体。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封建君主的演变,大体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扣两种形式。从秦到元,是有宰相制的君主;而明清时期,则是无宰相制的君主。面对封建末世复杂的社会矛盾,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主义中央集权。这时期的突出特点就是极大地强化了君权。丞相的废除和军机处的设置,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分割,大大加强了君主对中央的控制。

  在明清建立之初,这种制度对纠正前朝弊政,提高办事效率方面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对于封建社会末期来说,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影响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造成中外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君权的过于集中,又决定了皇帝个人品质对统治的制约。通常情况下,封建王朝前期皇帝比较勤勉,而中后期则相对腐朽。因此,封建王朝中后期则往往会出现统治危机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局面,这正是君主强化的一种负面影响。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耶路撒冷犹太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的事件。公元前587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进军巴勒斯坦,次年攻陷耶路撒冷,该城大部分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的犹太人得以重返耶路撒冷。巴比伦之囚对犹太民族凝聚力的孕育及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2.教皇子午线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 里格。当时西班牙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条约中占了便宜,相信到印度去的航路是在西方。但实际上这条分界线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航路上的所有据点。

  黑幕揭发运动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问题成堆的历史环境下,由一批新闻记者和文学家等知识分子发动的专门以揭露社会弊端为主的运动。但从其渗透面来讲,黑幕揭发者们不仅发现了问题并督促政府解决了相当一部分问题,同时还对当时的社会价值转型和社会良知的觉醒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实质上在20世纪初的美国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

  德国总理勃兰特提出的目的在于改善联邦德国与苏联、德国和东欧其他各国关系的政策。主要内容是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承认德意志共和国,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此前联邦德国因实行哈尔斯坦主义造成与苏联长期对立,并加深对美国的依赖。新东方政策反映出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控制,谋求独立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它实质上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 为中心,在于唤起人的觉醒,使人们把关注的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

  (一)它把人们从中世纪的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发扬了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 主义世界的。(二)虽然文艺复兴在哲学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 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这就为17-19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文艺复兴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打破了经院哲学的统一局面,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其中有英国的经验论唯物主义;推动了学说的发展,为后来的启蒙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四)文艺复兴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教会神学,但它造成的思想解放却动摇了教会精神统治的根基,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文艺复兴也不免有一些缺陷。首先,这个时期的艺术家、文人和学者们虽然大力表现和发扬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到和揭露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罪恶,但是他们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和豢养,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而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其次,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保留了下来。

  联邦德国受战争的破坏非常严重,战后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它不仅迅速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经济,而且还创造了高速发展的“经济奇迹”。其原因:

  (1)首先,在二战时期,盟军对于西德的轰炸目标主要集中在了军事工业上,对于盟军来说这是对他们的一次更新技术的机遇。削弱军事力量远比削弱工业力量对他们来得有利。而英美空军,尤其是美军为了能够拥有对抗苏军的力量,因此有意识的保护了一些企业。

  (2)第二点在于英美法将西德分成了三个占领区,在各自的管制区内推行了不同的政策。法国需要萨尔地区生产的成品充当赔款运回法国。英国需要通过德国来扩张海外的市场,尤其是鲁尔区和大西洋的海港。而美国,更是需要得到西德的支持来对抗苏联在欧洲的势力扩张。东德西德就像是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各自领地。根据“非工业化”方针,盟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1067号政策指令,规定要拆除德国所有军工厂以及用于赔偿的重工业工厂,规定拆除的清单涉及1600家企业及其设备。

  (3)、“软实力”:人力资源的使用。在二战后,西德保留下了一大批熟练的工人队伍,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没有因为战争而耗尽,这对于西德来说是一个强大的智力支持。这是战后西德保留的最珍贵的财富。(4)地理环境上的先天优势西德在地理上占了相当大的优势,全德78%的矿山、84%的冶金制造产品都出产自西德。二战前德国的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大多数集中在西部。1936年西德在全国整个工业产值中占61%,原料和基础材料生产占66%,基础设施生产占61%。而东部相对寥寥无几。同时,西德拥有鲁尔和萨尔两大工业区。而他们对于西德工业来说就是左臂右膀。相对的,西德拥有的原有工业基础雄厚,是经济的重建至于高水平起点上。

  (5)“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除了缓解战后初年原料和食品的紧缺的状况之外,还解决了投资所需的基金。

  (7)联邦德国奉行艾哈德的所谓“社会市场经济”政策。其特点是放松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让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由于德国具存良好的工业基础,工人素质较高,这种政策符合德国国情。

  由于竞争的刺激,联邦德国从1950年起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到70年代初,工农业总产值比1950年增长近7倍,人们称之为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

  内容:1.赤字减税计划,1964年2月,国会通过减税法,降低了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得到垄断资产阶级大力支持。

  2.向“贫困宣战”,包括儿童与青年教育计划,职业训练计划,社区行动计划与改善落后地区状况计划。政府提出支持各级教育和卫生地法案,1965通过中小学教育法,通过高等教育法等60多项法案,扩大社会福利;制定了城市和环境保。3.保障黑人平等权利,通过了三个民权立法。1964年6月通过民权法,禁止在公共场合实行种族隔离制度;1965年的选举法,禁止在选民时采取文化测试和其他歧视性措施;1968年的开放住房法,禁止在出租和出售住房时实行种族歧视,促进了黑利平等。

  肯尼迪的“新边疆”和约翰逊的“伟大社会”是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历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调整,标志着美国式福利国家的形成。改革推动了社会权利与社会公平的发展,但是,长期的赤字财政酝酿着结构性通货膨胀,削弱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为70 年代的滞胀危机埋下伏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