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富15代的苏州人背后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精彩

  • 2023-01-28
  • John Dowson

  上世纪50年代,贝家在上海拥有各类房屋近千幢,房产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远东第一豪宅绿屋那都是他家的。

  苏州名园狮子林也是他家的,1912年,贝聿铭的叔祖斥钜资买下颓败的狮子林。他花80万银元,从民政总长李钟钰手中购得,费时近七年时间整修,并冠以“狮子林”旧名,一时冠盖苏城园林。

  解放后贝家将其家园捐献给国家,才有了这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如今狮子林已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岁离开中国之前,少年的贝聿铭主要生活在上海。祖父坚持让作为长孙的贝聿铭每年夏天回到苏州,与堂兄弟们在狮子林中玩耍,假山中的山洞、石桥、池塘和瀑布给了他无穷的快乐与幻想。

  也许,这便是狮子林埋藏在幼年时的贝聿铭心中的踪迹。以致许多年后,贝聿铭先生回国时,也曾多次造访狮子林并举办家宴。

  贝聿铭算起来正好是贝家的富15代,现在很多人光是富二代,就已经过上吃喝嫖赌的生活了,可他这个富15代,不仅没坑爹,反而还是个让这个家族继续骄傲的好少年。

  1935年,正值中国风雨飘摇之时,18岁的他被家里送往美国去读书,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走,竟是40年。

  最开始时,贝聿铭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学院学习。然而,贝聿铭对当时过于传统保守的宾大建筑系颇为失望,仅仅两周之后转到麻省理工学院,转专业改学工程。

  也是在这里学习期间,他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1938年,贝聿铭遇到在事业跟生活上相伴一生的陆书华。同样出身名门望族的陆书华在著名的卫斯理学院读建筑专业,1938年,他偶然在火车站见到端庄秀丽的她,一见钟情。

  1940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奖项,他本已准备回国,但日军攻势越来越猛,父亲写信劝他等情况好转再回来,他只好将回国计划暂时搁浅。

  1942年,当时已是妻子的陆书华入读哈佛大学攻读景观设计硕士学位;同年,贝聿铭选择当时建筑思想更为创新活跃的哈佛,拜读于当时作为建筑学系主任的格罗皮乌斯门下。同样思念祖国的两个人,婚后在家里种满了来自中国的四季豆,以此来弥补远离故土的失落感。

  1946年,他从哈佛毕业,被聘请为哈佛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实际上,接受这个职位是权宜之计,他还在等待回祖国的时机,可祖国那时又陷入了内战,炮火纷飞,民不聊生,父亲再一次写信说服他:等战争结束了,百废待兴之时,有你建设出力的那天。

  1954年,他那渺茫的回国希望,彻底消散在时代的洪流中。当时的新中国运动不断,他家族的财产更是被全部没收,如果他回去,他海外留学的背景,一定会被上升为敏感的问题,更何况当时因中美之间的关系,他根本就回不去。

  回国无望,身份没有着落之下,他不得不成为美国公民,而正是这个决定,让他在未来躲过了一个,海外华人当时回国必然会产生的时代劫。

  3个儿子分别名为,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寓意就是,安定中国、建设中国、礼仪中国,可见他们的爱国之情有多深厚。

  他的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始终保持中国的传统特色,他说:他永远牢记日本入侵中国的年份,因为那断了他回家的路。

  孤身闯荡海外,苦苦等待几十年后,他终于看到了回国的曙光。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破冰,1974年,他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已阔别了40年的故土,当他看到自己护照打上“入境”戳记时,他内心感慨万分,面对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国,现在的自己竟然成了“外籍入境”。

  在现代建筑的历史上,贝聿铭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他,无疑是建筑界一个特殊的存在。

  1955年,他自立门户,创立了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美国国家大气层研究中心的设计,让他在美国建筑界一战成名。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对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一九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杰奎林的欣赏。

  1979年,他奋斗了15年的肯尼迪图书馆,终于在原是垃圾场的海滨建成。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又一次引起巨大轰动。

  被公认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因此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并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1983年,密特朗钦点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负责卢浮宫改造工程,这一决定大大出乎了优越感极强的法国人的意料,而更让法国人瞠目结舌的是,贝聿铭把罗浮宫拿破仑广场上的主入口设计成一座透明的玻璃金字塔。

  一时间,风潮如火如荼,法国民众高呼“巴黎不要金字塔”、“还我罗浮宫”;法国媒体讥讽贝聿铭为“贝法老”;法国文化部部长形容玻璃金字塔是劣质的钻石;法国建筑界认为贝聿铭的设计风格与法国文化格格不入;罗浮宫博物馆的馆长甚至愤而辞职了。用贝聿铭自己的话来说:“这简直就像一场战争。”

  但是,贝聿铭没有放弃自己的设计,他运用自己卓越的外交和专业能力,竟然开始,说服一众政要,在电视节目上对法国民众说,自己来自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一定会尊重法国的传统。

  为了说服高傲的法国人,贝聿铭在拿破仑广场上建造了一座一比一的实体模型,供法国民众评鉴。随着民众对玻璃金字塔的信心日增,反对声浪渐渐退去。两年后,法国人终于选择去相信他。

  1989年,当玻璃金字塔建成时,原来强烈反对这个建筑方案的巴黎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说,“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玻璃金字塔不仅成了二十世纪现代经典建筑之一,而且成为巴黎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法国政府为此授予贝聿铭法国最高荣誉奖章。

  1960-1980年的这二十年,对于贝聿铭来说可谓跌宕起伏。贝聿铭完成了许多出色的作品,它们为贝聿铭带来名声的同时亦让他饱受争议。

  1973年1月20日夜间,美国波士顿地区发生过一场风暴,翌晨发现60层240m高的汉考克大厦几块玻璃窗遭受了严重破坏,有的玻璃已不翼而飞,脱落后卷入空中又撞击到其他玻璃上,这是当时市内最雄伟壮观的约翰·汉考克大厦啊,却险些成为十年来全美最失败的建筑而闻名于世。

  这一事件让贝聿铭一时名声扫地,也让贝聿铭的事务所一度陷入困境,是他人生中的低谷,当时他和他的合伙人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这也证明了他有多么强大的抗打击能力和抗压性。

  后来,同时期的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设计,以几何图形和三角构成的建筑,成为他建筑作品中又一个非常经典的成功案例,也让贝聿铭走出低谷,扬航重启。

  其实一路走来,贝聿铭一直在承受压力,一开始因为“房屋建筑师”的身份被美国主流建筑师协会排除在外;后来的汉考克大厦玻璃脱落事件;再后来的卢浮宫金字塔几乎是在强大的压力和批评声浪中建造的……

  为热烈欢迎他回国探亲,政府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欢迎晚宴。他在晚宴上直接提出了自己的担忧: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会把传统的中国建筑破坏掉的。

  在他之前,建筑大师梁思成,因无法拯救北京建筑郁郁而终,而他和梁思成一样,一看到当时的北京,就对北京有着同样的忧虑。

  没想到政府采纳了他的进言,正因为他,政府才出台政策,规定北京二环以内不建高楼,故宫周边不准新建建筑物,所以今天北京二环内,至少还很少有超过7层的建筑。

  而在参观居民建筑时他发现,中国建筑已彻底走进死胡同,对于中国建筑师来说根本无路可走,中国当时经济太弱,无法建造辉煌的庙宇和宫殿,而西方思想的入侵,让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建筑,造成中国建筑开始变得不伦不类。

  而重整这一切都还需要政府的觉醒,他回到美国后,一边等待时机,一边开始不停地工作,更加努力地打磨自己的建筑技术。他下定决心,要尽力找到一种新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中国本土建筑风格,使其成为中国建筑复兴的开端。

  中国进入80年代,他开始为祖国设计香山饭店,他说:北京香山饭店在他的设计生涯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他下的功夫比国外其他设计高出10倍。

  香山饭店设计时就明显地吸收了这些香山旧有建筑所具备的特色,其实,从饭店的构造细节看,也有很多地方隐含了藏传佛教的成分。

  最终,他用简洁朴素的,江南民居为外部造型,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巧妙地融合,让香山饭店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典范,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对贝聿铭来说是一项无法回绝的业务。一九一八年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创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时,贝聿铭那年才一岁。贝聿铭的童年就曾在香港度过,可见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对他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但当时香港也并不富裕,给出了1亿8千万美元的建造资金,而旁边的汇丰银行资金有10亿美元。他开始思考如何在资金少的情况下,建造出高质量的作品。

  1985年,中银大厦破土动工,以每4天盖一层楼的速度拔地而起,1990年,中银大厦就正式落成,跻身当时香港第一高楼,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

  中银大厦的建筑曾经也引来了许多争议,因为这是在香港主要建筑中唯一没有考虑风水意见就动工的大厦,大厦在刚建成之时曾引发一场风水战。但最后在这场暗含着两国、两个世界级大师的同城较量中,贝聿铭以完美的建筑造型,节省了1/3的钢材、造价比汇丰银行大厦便宜几亿美元的业绩,占据了上风。

  如同故宫之于北京,艾菲尔铁塔之于巴黎,对于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就是这样的城市地标。每当中国国庆日,大厦就张灯结彩,随着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中银大厦又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如今,它不仅是香港地标性建筑,也是中国银行跨入世界大银行之列的象征。

  在国外,别人问道是哪里人,贝聿铭总说自己是苏州人,“我是从江苏走出来的,我的老家在苏州”。他始终表示:“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贝家在苏州已经六百年了,我与苏州是有感情的。”

  贝聿铭当时就说:“你们不用找我,你们重要的不是现代的高楼大厦,现在你们需要的是城市的保护方案,而且还必须把运河清理干净。苏州坐落于京杭大运河之上,也是当时的主要交通渠道,但多年以来受到了严重的工业污染。我说,如果他们不改善水质,这个城市就会衰败,他们对此也默认了。要真正改善河道水质其实很难——他们得从长江引水。于是我告诉他们,当苏州的水变干净了,我就会回来。”

  把运河清理干净——这个要求在当时其实很高,好像贝聿铭在有意拒绝。但他其实一直在以各种方式参与苏州古城的保护,先派大儿子贝定中去为苏州解决城市问题。已于2003年过世的贝定中是城市规划师,他参与到1996年的“苏州,为新的中国塑造一座古城”项目里,其中也包括对水质的改善。

  贝聿铭等了很久,等到苏州有一定经济地位了,水的治理也有很多措施了,才开始做苏州博物馆。这时候已经是2002年,85岁高龄的贝聿铭,凝聚自己一生的智慧,将封笔之作献给了自己的故里,苏州博物馆新馆。

  在苏博的设计里,贝老将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他用材创新,让极简线条的几何造型,勾勒出传统园林的飞檐翘角。

  水位于博物馆的中央,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季节欣赏水里的植物和游鱼。而因为庭园不大,植物不在于名贵,而在于造景,每一棵树都是他亲自选的。贝聿铭专门设计了一个紫藤园,园林有两株紫藤,代表老的苏州博物馆——忠王府里的文脉传承。

  如今的苏州博物馆里总是游人如织,既是来看展品,又是来逛园林。或者说,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其中最大的展品。

  “我最感兴趣的,一直是公共项目,而我认为最好的公共项目就是博物馆,因为它是一切事物的总结。”贝聿铭曾这样表达他对博物馆的偏爱。

  贝老先生曾说,“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比我在国外搞建筑设计要难得多。”苏博对他来说,更像是一个有生命的小女儿,令人惦念,怜爱。

  苏州博物馆一度号称贝聿铭的收官之作,但年逾九秩的贝聿铭欲罢不能,之后又设计了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和南京六朝博物馆。

  上个月,贝老先生的侄子,贝念祺也从美国赶到了苏州。他说,伯伯身体很好,因为年事已高已经很少旅行,因此也无法再回家乡。“上了年纪之后,他更加怀念小时候在苏州的故事。”

  根植于苏州的贝聿铭,近年来尤其怀念家乡,桃花坞年画、西花桥巷让他魂牵梦萦,鸡头米令他念念不忘,这种儿时的美味,在纽约吃不到。

  苏州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假山怪石,如此种种都浸润在贝老先生的生命里,成为一种执念,如野草般生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