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园影视剧的类型与发展

  • 2022-11-25
  • John Dowson

  早期国产校园电视剧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如1985年的《一个叫许淑娴的人》、1988年的《师魂》等,多以塑造教师教育形象为主,歌颂他们无私奉献、坚守岗位的精神。90年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思想的深入,校园剧的美学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青春正日益席卷影视剧制作,全面呈现出80年代青少年涌动的时代风貌。这一时期,《红衣少女》《我和我的同学们》等电影、挖掘中学生的生活故事,力图还原出真实、多彩的校园生活。在电视剧领域,学生的心理、日常素材也被广泛采集,通过艺术加工后,以屏幕的形式投射出隐微的内心世界。

  1990年,《十六岁的花季》播出,随即引发空前热议。电视剧充分描摹了校园生活和学生心灵,从平视的视角看待中学生处事方式,奏响了激昂、热烈的青春之歌。可以说,《十六岁的花季》渲染的不单是校园生活的氛围,还切实尊重学生们的价值观,以宽和、包容的姿态守望少男少女的花季雨季。正是源于这部青春电视剧,国产校园剧迎来全新的发展衍变,逐渐将叙事主体定位于初高中生,侧重他们的个性、能力,尤其是他们遭遇的困惑,寻求和解的契机。此后,《校园先锋》《十七岁不哭》《多思年华》等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反映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校园百态。当然,既以学生为本位,情感必是不可 缺少的元素,更是同时代、社会密不可分的写照。如《十六岁的花季》里班主任童老师和高一(2)班同学间深厚的师生情,《十七岁不哭》里简宁与杨宇凌朦胧的情愫,包括同学们真挚的友情,都为电视剧注入青涩而浪漫的生命力。早期的校园剧便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贴近学生生活,亦用温情消解矛盾,让青少年的成长得到理解与引领。

  进入21世纪,校园剧再次迎来突破和革新。2002年的《十八岁的天空》,在保留传统校园剧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的同时,注入新颖的教育,使得该剧在立意和人物塑造上与时俱进。单从教师形象而言,剧中的“先锋性”人物古越涛便与之前的教师定位大有不同,他善于从学生的立场来看待问题,并且愿意为孩子的权益同校方据理力争。同时,他会根据班级孩子的状况进行教学,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忱,深受孩子爱戴。有趣的是,这部剧加入了情感的支线,老师既获得了爱情,也会为琐事烦忧,让校园剧显示出烟火气息。学生的设定也融入流行要素,无论是装扮、谈吐还是行为表达,都展现出张扬、自由的一面。剧中还刻画了轻松幽默的“师生大战”,使两大群体在日常的磨合中增进彼此的理解。在此阶段,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模式探讨成为校园剧创作的核心,支持素质教育的多半为青年教师,他们竭力反对因循守旧的传统方式,主张解放思想、凸显自我。可以说,此时的校园剧,通过两种派别的强烈对比,颂扬了青春的价值,正引领着新兴理念的丛生与扩散。

  《十八岁的天空》在校园剧实验中成果颇丰,获得极佳的收视率与度。此后的创作,有不少都借鉴《十八岁的天空》的叙事模式和艺术手法,在此基础上对校园生活改编、外延,由此走向两个分支。一种是强化学生的反叛性格,情感上更为激进、肆意。如《青春抛物线》中,用“孩子气”对抗应试教育的学生们,捉弄老师,甚至将老师气走;《炫年华》里,学生出现积习已久的作弊、网恋等社会问题,也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新世纪青少年的要求与愿望。另一种则深受偶像剧的影响,造型、音乐和画面中充斥时尚前卫的商业元素,情节打磨上也呈偶像剧模式,几乎以虚构、夸张的方式诉说校园生活,令“青春”一度成为陪衬。比如根据动漫《我为歌狂》改编的电视剧《歌让我狂》,对于学习部分描述较少,篇幅大多集中于课外活动、人际交往等,已然偏离校园现实,走向方向的话语模式。这种创作方式虽然与日常脱节,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理想校园的幻想与憧憬。

  所以,从校园剧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的校园剧仍然契合早期特征,它区别于少儿剧与剧,普遍以初、高中生人群为大背景,围绕校园生活展开情节,辐射、延伸出与之相关的诸多人物、事件。尽管“校园”始终是电视剧的重要场所,但并非是唯一的活动地,学生以校园为纽带,游走于家庭、社会中,阐发精神层面的思索。随着时间的推移,校园剧再次陷入困境,由于过度标新立异,无法观照现实,致使观众疏离感加重。

  此后近十年,校园剧脱离常规的发展路径,化倾向显著,不但将校园从初高中延展至大学,而且通篇以爱情为主,渐渐向偶像剧靠拢。2009年《一起来看流星雨》问世,掀起了校园剧的另类风潮。靓丽的男女、精致的校园、时髦的语言,构建了“乌托邦”式的新式校园,同时,电视剧吸收了浪漫、华丽的爱情桥段。尽管贴上了“励志”“青春”的标签,但不可否认,该剧经时尚改装后,传统的教育元素被重新解构,取而代之的是梦幻、浓郁的爱情故事。因此,后来的校园剧虽有新颖的剧情设置,如融入网游色彩的《微微一笑很倾城》,带有学霸情结的《独家记忆》,还有讲述青春创痕的《最好的我们》,不过内核依然被偶像剧重重包裹,成为千篇一律的“恋爱工艺”。

  自2016年起,也涌现出结合家庭与校园双重背景的优秀剧目,像《小欢喜》《小别离》《少年派》等,它们贴近真实生活,不落窠臼。家庭背景在校园范围内发挥作用,特别是让家长们领会孩子的精神诉求,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这也是现今探索校园剧定位的新思路、新参照。

  古装校园剧发展较晚,近年来日益兴起、势头迅猛,以古代的书院生活居多。如2001年《机灵小不懂》、2006年《天外飞仙》、2014年《犀利仁师》,早早将学院中的光怪陆离之事纳入全剧的框架,展现了古代学子的校园面貌与生存境遇。虽说该类型的电视剧以古代为背景,但实质与现代剧异曲同工,往往围绕学生们的个性禀赋和内心悸动展开,在碰撞中实现自我成长。在相处中,既有同窗间的友谊,也涵盖师生情谊。

  按照叙说指向与内容空间,古装校园剧还可以分为宫廷和玄幻两类,前者家国大义与权谋争夺,如2019年播出的《大宋少年志》便用年轻方式抒写殊途同归的家国理想,元仲辛、赵简、小景等六位少年,或情愿或,进入秘阁第七斋学习,并用自己的热血和忠诚一次次完成危险诡谲的任务;2020年播出的《长安少年行》《女世子》侧重于宫廷斗争,主角进入学院学习,并被卷入朝堂夺嫡的阴谋,需要众人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才能守护家园。后者以人物成长为主线,像《择天记》《斗破苍穹》《从前有座灵剑山》《天舞纪》等剧,主角初期实力偏弱,常受到他人的欺辱,因缘际会进入学院,最终成为强者。还有一类比较特殊,介于古今之间,如剧《偏偏喜欢你》和《烈火军校》,通常加入家国情仇等因素,在虚构的军校中上演,从时代的高度彰显个人和民族情怀。

  综上所述,国产校园剧有过繁荣期,也遇到过挫折,由于题材较为狭窄,所以长时间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尽管在此期间,校园剧积极开拓题材范围,与时代勾连,塑造了一大批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但过于理想化的情节模式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很难让观众心生亲近。作为引领青少年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的剧型,校园剧亟须突破和创新,一方面摆脱浮华的风气,回归生动趣味的故事事件,打造出富有自我特色的电视剧,另一方面要及时更新创作观念,以内涵与深度丰富受众的心灵世界,更好地承担起校园剧的教育使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