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认识“最江南”的苏州

  • 2022-12-20
  • John Dowson

  苏工苏作是凝聚江南文化精粹、展现苏州的文化符号之一。昨天(5月26日)上午,历时5个月精心打造的“苏作馆”上海国展中心旗舰店隆重开馆,12个苏作门类、36位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的200余件艺术精品在此集中展销。这是江苏省首个入驻上海国展中心的展销馆,也是苏州首次将诸多门类的苏作精品集中展销。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旗舰店,更是苏州打造展销苏工苏作的最高级平台的勃勃雄心。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展示江南文化魅力、宣传苏州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更是苏州市委、市政府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进一步推进“沪苏同城化”,全力打响“苏州制造”和“江南文化”品牌的扎实举措。

  穿过月亮门,见竹影横斜,有花窗屏风,一应精致物件,巧夺天工——在进博会主会场上海国展中心的核心区域,苏州推开一扇展示千年古城辉煌的“绚烂之窗”。开馆当天,“苏作馆”上海国展中心旗舰店即成功“出圈”,引爆沪上打卡狂潮。

  “苏作馆”内藏乾坤,让人叹为观止。“苏作馆”这扇“绚烂之窗”,究竟开启了几多苏式美学、几番江南风雅?推“窗”观之——设计精巧的“苏作馆”内,设有“苏宫区”“大师精品区”“大师衍生品区”“苏工苏作演艺区”“直播间”等功能区。一进门的“苏宫区”,展出的是当代能工巧匠复制的明清宫廷皇家珍品,有王建江的《仿清乾隆缂金十二章龙袍》,蔡金兴的《仿故宫乾隆御铭砚》,丝执空间复制的乾隆宫廷系列缂丝制品,苏州祥韵牙雕艺术馆的《牙雕水仙》等。大师精品区中,王金山、邢伟中、姚建萍等36位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的200多件精品,有序陈列其间:因势象形的核雕、精细洁雅的苏绣、光彩夺目的缂丝、玲珑雅致的苏扇、婉转流畅的玉雕……无一不精,无一不巧。

  精致的苏式生活场景,则被匠心营造在“苏作馆”的陈设布景之中。除了随处可见的屏风、鸟笼、花窗、竹影,更有省级非遗传承人宋卫东打造的苏州明式家具,抚触之间,使游客可以身临其境,体验一把与江南对话的质感。“苏工苏作演艺区”的设置,更是还原了一个充满细节、最具江南风韵的苏州。游客穿行其间,既能看到大师精品,又能看到大师亲身演绎精品的创生之道。

  24岁的张宇萌是苏州人,刚从美国俄勒冈大学毕业,学服装设计。“近几年苏工苏作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我作为苏州人也觉得很自豪。”她告诉记者,“我特别钟情家乡的苏绣,针法出众,意境超远。当然,其他门类的苏工苏作也给了我许多灵感,也许未来我会把它们融入到自己设计的作品中。我还要将拍摄的苏工美图,分享给欧美同学,让他们一起见证东方之美。”

  空间是鲜活的,苏工苏作也是鲜活的。如果想了解更多,每件大师精品前,都附有一张小小的二维码名片,游客扫描二维码,一幅幅苏绣、一件件核雕、一套套玉杯就能“现身说法”,诉说自己的故事。苏作还能和游客互动——“苏作馆”内设有电子博古架,点击屏幕上的虚拟苏作,即可突破时空界限,欣赏到故宫博物院的部分苏作藏品;多媒体展示柜则全方位展示苏扇制作流程,向游客更直观地呈现苏工制作的繁复与精巧。

  35岁的广州姑娘胡北萱在上海从事服装设计工作,“苏作馆”开馆当天,她就拉着朋友前来打卡。站在一幅名为《写意牡丹》的苏绣作品前,她和朋友久久不愿挪步,“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苏绣作品,冲击感太强了,针法的细巧叹为观止!”《写意牡丹》的作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姚惠芬。在这件作品中,姚惠芬将绘画中的设色、墨韵、层次等技法,巧妙地运用到苏绣针法中,使整幅绣品色彩饱和、气韵生动。

  “苏作馆”是一家开在上海国展中心的旗舰店。作为国内苏作工艺门类覆盖最广、收录作品最优、入驻大师分量最重的国际化展销平台,这里展出的每一件苏工苏作,都是可销售的。

  其中的大师精品,更是匠心孤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领衔创作的苏绣作品《江山多娇图》,价格800万元,以长城、长江、黄河以及70只凌空飞翔的和平鸽为画面主元素,气势磅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代表性传承人王金山创作的缂丝作品《玉兰黄莺》,色泽丰富,形态逼线万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宋水官创作的核雕作品《乘风破浪》,小舟两侧开启4户小窗,窗开见人,人物神情姿态各不相同,价格13万元。

  “展销是苏作馆的重要功能。”苏州文旅集团文化公司总经理闾平贵告诉记者,“现阶段,我们把这些大师和他们的苏工苏作精品,通过上海国展中心的平台推广出去。”开馆当天,“苏作馆”以“线下+线上”的展销模式,为苏工苏作引来第一波流量。线下旗舰店充分利用大型展会人流量大等优势,面向国内国际游客展销苏工苏作精品,叫响“苏作馆”品牌、擦亮旗舰店招牌;线度VR(虚拟现实)呈现江南匠心的诗意美学,同时引进网络直播的“带货”模式,打破展销边界,打通观展渠道,拓宽观展人群。

  闾平贵说:“接下来,我们会加强与互联网头部平台的合作,为‘苏作馆’作进一步的宣传推广。打开知名度后,我们会再考虑创建一个‘苏作馆’自有的平台,面向目标客户群,打造私域流量。”他表示,“苏作馆”本身自带流量,苏工苏作大师更是个个有粉丝,大师入驻“苏作馆”,就是流量联通,市场共享。

  “大师衍生品区”也是“苏作馆”开馆首日的“爆款打卡地”。有位外国友人看上了由“绣娘丝绸”和敦煌文化艺术家常沙娜共同研发的“敦煌山水”系列丝巾,当即决定购买。一位上海姑娘则相中了一个“姚绣”胸针和一对“姚绣”耳环。通过形形色色的衍生品,苏工苏作变得更时尚,更受年轻群体青睐。

  在“苏作馆”这一面向全球宣传苏工苏作的展销窗口,苏工苏作所蕴含的“江南文化”正展现出它的人文光辉和价值。与此同时,苏工苏作精雕细琢、创新创造、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也侧面印证了当代“苏州制造”创新驱动发展、铸造最优品质的苏州精神。

  明清时期,苏作曾是故宫皇家紫檀桌上的雅玩与礼器。至今,苏州仍是我国传统手工艺最发达的城市,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地。但今天,传统工艺品不仅要担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更要走向生活化、市场化,才能获得持久生命力。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州传统手工艺精品在上海国展中心开设旗舰店,集中展示其产品,不仅向世界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魅力,更在进京入沪的腾挪中,体现了苏州传统工艺传承的生生不息。

  “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是苏州传统手工技艺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一种正确打开方式。”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陈璇说,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苏作馆”的建立为苏州优秀传统手工技艺走向世界搭建了更高层次的展览展示窗口,为苏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空间;展销结合、以销为主的发展定位,则为传统手工技艺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开拓了新路径。陈璇认为,在新时代,传统手工技艺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的时光里,而应走入人民的生活里、社会的浪潮里。“苏州‘最江南’的体现,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人文性和生活化。从某个角度讲,是变生活为艺术。因此,保护、传承、发展苏工苏作,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培育消费主体。从大数据分析来看,要抓住目前市场上最具消费潜力的‘Z时代’年轻人的心。通过自媒体等手段,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苏工苏作的魅力,培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陈璇建议,在苏州打造全国非遗手工艺品集散中心,再现往日苏州工艺在全国的引领作用。同时,与上海形成“沪苏同城”发展的机制,通过短期设立“沪苏”班车、免费住宿等促销手段,形成在上海看展、在苏州“淘宝”的品牌效应,两地共同打造苏工苏作消费产业链条。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高地,能够在这里抢滩并且插上一面旗帜,有利于苏州传统手工技艺往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袁牧建议,在面向国际舞台的上海国展中心设立“苏作馆”的同时,还应在上海城隍庙等更多或面向普通市民的某个市场也“插上一面旗帜”,让更多有意愿购买的人有机会接触苏工苏作的魅力。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士林认为,明清宫廷对苏州制造的强烈需要,解决了当时生产的市场和资金问题,也为工匠艺胆地创新创业提供了莫大激励。因此,实现苏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个很重要的现实路径就是要重建一种巨大和的消费市场。当代苏州,依托虹桥国际开发枢纽建设“苏作馆”,就是这样一种重要的战略布局。“上海这个国际化大平台的旺盛消费需求和强大流通能力,足以与明清时代的北京城相媲美。”刘士林说,在虹桥国际枢纽设立代表着江南最高工艺和审美水平的“苏作馆”,让上海、长三角、中国乃至全世界都能直观看到“江南文化”之美,便捷地消费苏绣、缂丝、玉雕、核雕、苏扇、明清家具等苏作精品,不仅有助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同时也是向世界讲好新时代“江南文化”故事的重要创新举措。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