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的立体贯通苏州经脉

  • 2023-01-08
  • John Dowson

  历史上的苏州,以“小巧”著称。小河、小桥、小巷和巧夺天工的园林建筑,勾勒出简洁直观的苏州形象。“小家碧玉”就曾是国内外游客形容苏州的经典词汇。

  4月19日,市民马骏带着7岁的孩子试乘轨交1号线。他在星海广场站下车,走着走着就发现自己原来置身于一个庞大的商业广场里。这是城市设计师们匠心独具的创意,让商业广场与车站实现。人们不出轨交车站,就可星海生活广场,穿行在各式各样的商铺中间; 离开星海生活广场,人们步行几即达东方之门、环球188等摩天大楼,而后坐上快速电梯,两三就能站在高楼顶端喝茶聊天。苏州轨交在这里,真正实现了国际化都市背景下工作、生活、换乘的概念。

  纵观国际大城市,都有一个相同特点,那就是轨道交通带来的城市空间立体化趋势。传统小城市,则多是沿着二维平面拓展,街道、广场、园林等城市空间主要在城市地面上发展。进入大城时代,有限的土地资源逼迫人们把建筑越造越高,在某些区域,形成了密集人流,给公共交通带来巨大压力。而地下轨道交通快速高效的客运能力,让中央商务区、重要商业区向轨交站点自然集中,形成了地下到云端的立体化城市空间。这种变化在大城苏州同样明显。

  苏州大学教授吴戈认为,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远远大于公路的影响。轨道交通为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提供了有效而便捷的交通支撑。2011年,日本泉屋百货正式进驻苏州高新区,据公司相关人士介绍,他们选择在苏州高新区布点,除了看中这里的消费潜力外,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轨交1号线站点直接与卖场地下一层对接。

  当然,大城苏州不只有高楼与地铁。一边是摩天大楼,一边是小桥流水,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大城苏州。这些年,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苏州人始终崇尚“双面绣”,坚持“内外”有别。

  这里的“内”指的是,古城环城河以内的形态。无论古城外如何变化,苏州古城始终得到精心地呵护。在14.2平方公里的古城范围内,所有新建筑都严格限高,采用粉墙黛瓦的立面形式,与原有建筑浑然一体;即使这几年对古城内的街巷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小街小巷和小河的风貌、格局依旧。

  这就是苏州,一个不断长大的城市,古韵与今风相映成趣,融会成了一条绵长绚丽的时空隧道,让世人惊叹,让世界惊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