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街头为何盛行汉服风 背后是文化的自信

  • 2023-02-02
  • John Dowson

  衣带当风、裙裾飘飘……采风街头,镜头里越来越多地出现身着汉服的“神仙姐姐”;甚至,还有大袍宽服的汉子,旁若无人地在人流中踱过。尤其在山塘街、平江路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这样的身影嵌入周边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景致之中,全无违和之感,让人顿生一种穿越的感觉。

  前些年,穿汉服还是少数标新立异者在周边目光聚焦中匆匆来去的“快闪”,如今,它已经从“前卫时尚”走向街头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这一特有民族意味的服饰风格;穿汉服穿行街头,也更加从容、自在。

  “汉服不就是汉朝的衣服吗?”资深汉服爱好者周渝说,他接触汉服之初也是这样理解的。其实,真正“上品”的汉服迷,是需要有很多知识铺垫的。

  “入坑”已超过十年的他清楚地记得,他拥有的第一件“汉服”是在西安旅游时购买的。当他喜不自胜将穿上这套“汉服”的照片晒到网上时,立即被行家们一阵“狂喷”。“从那以后,我真正开始学习汉服知识。”

  周渝说,对于汉服的定义,目前还有不少争议。但广义上说,汉服指的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古书有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据此,通常认为汉服起源于黄帝时期。自此直至明末清初的数千年间,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自然演化并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均可称为汉服。

  因而,所谓汉服,并不以汉代服饰为限。按照时代来分,大至有唐韵、宋款、明制等等。不过,周渝认为,朝代的更迭与服饰的演变没有直接的关系,服饰更大程度上受到历朝历代审美、文化、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例如盛唐时期,国泰民安,百姓穿着打扮开放一些;宋朝的政权相对动荡,面临更多的战争危机,服饰就显得保守些;明晚期恰好处于小冰河时期,气候整体偏冷,服饰自然又有了相应的变化……

  周渝说:在网上,汉服“爱好者之间互称‘同袍’。这出自《诗经》中那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如今,路上偶遇‘同袍’的概率已经越来越高了。绝大多数‘同袍’是女生,穿得较多的是唐代的襦裙。”

  从极其小众的“前卫时尚”,到渐趋热门的服饰流行。与潮起潮落的时尚风不同,汉服的回归来得不快,却一直在持续升温。分析人士说,因为它根植于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美。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曹胡徐巷91号,有一处不起眼的门面,是这个街区开出的第一家汉服体验馆。90后姑娘李雪岩是体验馆的导购,她在这里工作了还不到一个月,但她对汉服的喜爱却已有四五年。只要说起汉服,她年轻的脸上顿时神采飞扬。

  李雪岩的家庭氛围还算开明,母亲从一开始就支持她的爱好,父亲虽然没有表示支持,但也未加干涉。“喜欢汉服的人,起初都是因为觉得好看,我也不例外。”

  随着对汉服的喜爱日益加深,她开始学习汉服知识。“这一套是唐代的,这两套是魏晋时期的。”体验馆内的汉服,李雪岩如数家珍。

  “我就是为了汉服才从内蒙古到了苏州。”在李雪岩心里,小桥流水的苏州与潇洒俊逸的汉服在气质上天然合拍,在这里汉服文化的氛围更加浓厚。决定来苏州,父母没说什么,身边的朋友却无法理解,“我当时的工作还不错,他们都觉得我疯了”。“疯”了的李雪岩很幸运,到苏州没多久,就遇到汉服体验馆在招导购。能日日接触心爱的汉服,能与志同道合的“同袍”一起工作,能向顾客传递博大精深的汉服文化,李雪岩说:“我已经好几年没有这么期待过上班了。”

  汉服爱好者不断增多,汉服产业也已随之兴起。沿着平江路以及周边的小巷一路走,这里的服装店几乎全有汉服。一些之前主营高端旗袍定制的门店,也开始向这方面转型。不过,同样是汉服,档次差异是很大的。

  李雪岩工作的汉服体验馆,进货渠道主要是原创品牌开发设计的工作室。“工作室设计出的新款往往供不应求。通常需要打预付款,然后等待再等待。一些讲究的款式,单制作至少要45个工作日。有些从预订至到货,需要一年以上。”

  以一款售价2360元的魏晋风汉服为例,四件套的衣服使用了雪纺、纱、棉麻等面料,刺绣和缝珠片都是纯手工。

  一家知名旗袍中装定制馆是从去年起转向设计生产汉服的。店长刘书艳告诉记者,自己热爱传统文化,随着汉服的兴起,定制馆便逐渐转型,开始摸索着设计制作汉服。他们馆以原创品牌坚持走高端路线,每套汉服售价近千元,在店里整个销售中汉服占比已经比较高了。

  不过,便宜一点的汉服也是有的。一些纯素、无绣花、款式比较简单的汉服一百多元可以拿下,花三四百元已能买到一套还算不错的了。然而,除了价格上的差异外,质量的参差不齐同样存在。

  李雪岩说,有的下裙用料缩水;有的背后中线对不齐;还有的左右大袖不在一个水平面。有顾客甚至“反映之前买的汉服,肩部的雪纺有扎肉的感觉。”除此之外,一些抄袭原创的款式也会以较低的价格出现在电商平台,看起来与正品没啥两样,可用料和做工逊色不少。至于是否符合汉服的形制,他们就更不讲究了。

  汉服论坛2018年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汉服“同袍”的平均年龄为21岁。与2017年一次相似的调查相比,一年间,爱好汉服者在18岁以下、特别是16至18岁年龄段的占比增加较大。汉服和其背后沉淀的文化内涵,越来越被年轻群体所接受。

  在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汉服社团——沧海月明古韵社是学校乃至整个苏州地区的明星学生社团。社团由爱好汉服的学生自发组建,学校提供平台,并加以正确引导。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已有社员约120人。社团辅导老师陈东说:“同学们利用课余和寒暑假时间,学习汉服传统文化,还参与设计制作。去年我们主办的汉服文化节,不仅汇聚了本地学生汉服社团,就连南通、盐城等外地的学生汉服社团也赶来参加。400多人济济一堂,盛况空前。”

  说到汉服的回归,民俗专家沈建东大感欣慰。长期以来,她一直有个遗憾: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特色鲜明的民族服装,我国少数民族也有各自的民族服装。汉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可传统服饰文化在近现代却没能很好地延续和体现。“长期以来,潮流似乎被国际风所主导,我们自己的东西却强调得太少了。”

  现在,随着汉服风的兴起,传统的美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特别是青少年的加入,更容易让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沈建东认为,历代的服饰其实是一个文化符号,能够最明显地反映时代特征和当时的审美追求。汉服的复兴体现了现代人对古典文化的情怀和对民族传统的自信。处在后工业化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一些人开始向往古代的慢节奏生活。历史剧、古装剧的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审美情趣的复古潮流。目前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年轻人需要一个载体把个人的审美、复古的情怀,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表达出来,服装就成为了最直接的体现。

  沈建东说,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汉服经过了太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因而也没有一个很一致的标准。“也许,将来会逐步形成几个更具代表性的款式。在重要的节庆日和礼仪场合穿上它们,更彰显我们的民族尊严和文化底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