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40年系列论坛“清华与长三角名城的四十年”学术活动在苏州成功召开

  • 2022-12-05
  • John Dowson

  1999年华硕集团在苏州投资成立名硕电脑本站

名城40年系列论坛“清华与长三角名城的四十年”学术活动在苏州成功召开本站

  11月3日,“清华与长三角名城的四十年”学术论坛在苏州成功召开。15位名城保护领域的领导、专家齐聚一堂,回溯长三角名城40年工作历程与成就,交流最新的名城研究成果,分享长三角名城保护利用实践探索、保护管理工作经验。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主办,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华清安地建筑设计等支持协办。

  11月3日,“清华与长三角名城的四十年”学术论坛在苏州成功召开。苏州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至2022年我国名城保护制度确立满40周年。为贯彻落实习总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指示,也为回顾梁思成先生开创的历史文化保护学术传统,启迪青年学者投身于历史文化名城和遗产保护的伟大事业中,促进长三角名城保护事业的发展,15位名城保护领域的领导、专家齐聚一堂,回溯长三角名城40年工作历程与成就,交流最新的名城研究成果,分享长三角名城保护利用实践探索、保护管理工作经验,研讨应对未来挑战的思路。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主办,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华清安地建筑设计等支持协办。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悦、苏州市委方文浜、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袁牧、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杰、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周俭、东南大学教授董卫、苏州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杨新海、苏州名城保护集团董事长吴妤、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研究员尹占群、苏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规划保护处处长王永法、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霍晓卫、副总规划师刘岩、长三角分院院长相秉军、总规划师邱晓翔、遗产中心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邹怡情等出席了本次会议,其中部分嘉宾采用线上参会形式。会议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霍晓卫主持开场,对各位来宾表示感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悦在致辞中表示,习总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二十大会议提出加大文化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名城设立四十年间,形成了多层次、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积累了大量成功的城市实践案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在名城和遗产保护方面进行学术研究和实践,创立者梁思成先生,是建筑史研究和遗产保护的开拓者,奠定了四十年来清华大学名城工作的基因。吴良镛院士提出了有机更新到整体保护的体系,朱自煊先生在保护规划的开拓,周维权先生在传统园林的研究,陈志华、楼庆西先生带领师生走进乡土聚落保护,张杰教授在济南、南京、福州、广州等大量名城保护和更新实践中不断耕耘,清华同衡在名城保护最前线取得诸多创新成果。希望本次论坛在分享宝贵经验的同时,激励和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特别是青年投入到历史文化名城遗产保护的事业中,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文化强国来贡献力量。

  苏州市委、苏州市姑苏区委方文浜在致辞中表示,苏州是1982年全国第一批获批的历史文化名城,2012年姑苏区成立,成为国家批准的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苏州古城距今2536年历史,时至今日古城仍然坐落于原址,基本保持水陆并行,河街相邻格局。四十年开启苏州古城全面保护的实践,从园林的点,到街巷的线,最后到整个古城姑苏区,19.2平方公里全面保护下来。保护古城开发新区,新区反哺古城,苏州走出一条具有国际水平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路。“苏州以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以双面绣的解耦,实现与世界的对接”。贯彻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站在新起点,古城发展需要多方力量:一是专家智库的献策,热烈期盼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共同参与到保护区的合作;二是社会资本的襄助,投入资本参与到古城保护,特别是古宅老建筑的修缮运维。未来苏州古城更将成为示范引领的江南文化核心,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世人认同的苏州生活典范。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袁牧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四十年来名城保护的成就及发展历程,清华大学一直努力践行,为国家培养输送了遗产保护与利用领域大批人才。江苏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数量最多的省份,清华大学与长三角地区渊源深厚,同衡长三角分院伴随这里成长,坚持不懈地开展区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探寻更贴合长三角地区的名城保护理念和策略。全国141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同衡遗产中心参与过半保护工作,总计87座,还有更多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名镇保护实践,为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清华同衡与建筑设计院、清华安地等企业密切合作,在张杰教授亲自引领下,完成了包括南京老门东、景德镇陶溪川及苏州、济南、广州等城市的一系列规划与实施项目。随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日趋完善,更新时代下,清华同衡将继续探寻把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与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方法,承担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任务。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特聘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的主旨发言题为《更新时代历史城市的整体保护》,介绍了清华大学梁思成先生、朱自煊先生在历史城市保护理念发展的贡献,回顾了中国历史城市保护理念、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发展历程。名城保护从早期偏重城市地位和物质遗存评估,发展到时空维度扩展保护内容的整体评估,以真实性、完整性、多样性为保护目标,实现空间全覆盖和要素全囊括。报告结合实践案例,针对昆明、济南、临海、广州、景德镇、苏州等不同历史城市价值和特色,介绍多样的保护方法和策略。从市域层面保护体系的建立、文化主题聚集区的划定,到保护结构对文化线路的纳入,再到中国传统山水城市格局和城市历史景观的整体保护,借鉴文化景观的遗产视角,将自然与人文要素视为有机整体予以保护,将历史城市作为活态发展的文明载体,保护本体的同时实现历史价值的经济转化。对各级保护建筑进行整体关注, 将传统风貌建筑作为重要的价值载体纳入法定保护体系, 将传统建筑建造技艺也纳入名城保护体系,尊重地域特色进行建筑织补和风貌延续,探索历史城市和街区文化生活、产业发展的保护实施路径。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周俭的主旨报告题为《空间更新与保护——上海城市更新研究实践》。报告从空间角度入手,通过历史文化空间保护和历史文化空间要素传导的研究,讨论近年来上海探索实施城市更新的得失。他指出保护历史文化,不仅是保护历史建筑本身,还要保护历史文化环境和历史空间要素,包含历史空间、街巷肌理、景观要素及已消失的重要遗迹等。根据历史文化环境要素的存积度和地块原有的建设模式,而非指标控制,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控制和更新策略,最终形成一个可实施可落地的保护更新规划。最后他明确,城市更新,是中国城市化的路径,它不是技术名词,也不是方法和法规的问题,而是一种发展模式,在当今中国的城市发展条件下,保护和更新必须相结合。

  东南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主任委员董卫的主旨报告题为《中国名城:繁荣昌盛40年 转型升级向未来》。报告的研究视野极其开阔,从全球视野和国家层面,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发展方向,进行极具开拓性的畅想,擘画名城保护的巨大前景。他将中国名城保护置于亚洲和全球城市化研究框架中,是配合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国家空间安全保障的重要举措。中国名城保护是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创新,可以向全球输出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名城保护发展的未来,不仅仅是单点、独立的城市,应当继承中国传统智慧,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应当重组历史文化资源,构建面向未来的历史文化空间网络。一是按照国家城市化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形成如长三角、珠三角等超大规模城市集群,在这些区域里的名城保护也呈现集约化的特点,在地理、文化、产业、交通等方面进一步协同发展,重塑更大的区域结构。二是对各地历史文化空间及其格局的保护。江苏等沿海省份应研究海洋空间规划,构建海陆一体的历史文化格局,和“一带一路”战略相结合。江苏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提出“群岛”的概念,试图从这种结构解释江苏历史文化空间的特质,从历史文化空间的角度予以保护。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刘岩的主旨发言题为《面向实施的遗产地“新规划”》,就遗产地的规划实施现状,从规划编制、实施评估和具体落地三个方面提出新规划的实施方式。遗产地规划实施作为存量规划和城市更新中最难的部分,首先要将逻辑转变成内容和场景共通的方式,以实施方案为开端,通过引导投资方法、紧盯建造过程和选择不同阶段运营模式来实现遗产地的保护传承和延续。同时以苏州子城(五卅路街区)的规划为案例,分享了苏州的新规划探索思路。最后提出对规划行业在具体实施工作中的几点思考:一是传统规划要从牵头思维变为跟随思维;二是要求运营、金融、规划、建筑至少四个行业的团队参与;三是要依赖个体的创造力,并非规划行业习惯的“模式+应用”。

  苏州科技大学原副校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杨新海教授,在苏州古城生活了四十年,参与了名镇名村和保护规划工作,从多角度观察和见证了苏州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成就。作为江南文化的体验者和在校大学教授,从提升古城活力、关注民居民生、探索项目机制和自我保护更新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对古城保护的具体建议。

  苏州名城保护集团吴妤董事长讲述了自己与苏州古城的渊源,从学生时代生活,到从事十几年的文化工作,深刻体会到渗透在苏州城和苏州生活中的文化内涵,认为遗产保护和居民幸福感如何连接是从事名城保护工作重要的探索内容。从文旅集团到名城保护集团,吴妤董事长对古城的保护措施提出新视角的思考,从顶层研究、保护和新生、资产与运营、城区与景区四个方面梳理了探索与实践中的问题。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长三角分院相秉军院长在苏州古城工作生活20年,对古城情感深厚,在规划管理工作中对古城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印象最深的是生活中对历史文化保护的传播经历,带孩子走古城,将古城和背后的文化故事以及发展脉络,通过文化线路串联起来,从苏州古城到周边乡镇,再拓展至苏锡常,希望让年轻人记住苏州,记住江南文化。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研究员、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尹占群讲述了苏州的凤凰街拓宽的案例,提出古城保护和民生发展关系的思考,古城要保护,城市要发展,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可以通过专业思维得出兼顾保护和发展的解决方法,指出保护的本质是保护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优秀遗产,保护苏州的生活方式也要塑造新的城市精神,现在做城市更新,不能简单地模仿和复制,而是要有时代性。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长三角分院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邱晓翔,以苏州古城的清华视角串起自己四十年的学习工作经历,从80年代到现在,身份由古城的学习者,到实践者,到推动者,再到咨询者,和名城的四十年,清华从指导、参与到把关审视,一直参与和推动苏州古城的保护。

  苏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规划保护处处长、苏州市传统建筑保护工程专家王永法,以山塘街、平江路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和虎丘改造的工作经历,阐述了苏州名城发展和清华的交集,以及保护落实过程中的困难与矛盾,对于当前苏州古城的保护成果表示欣慰,对姑苏区几千处保护对象要以敬畏的心态进行保护。从保护管理层面上,提倡以保护为主保持古城的烟火传承,加强活化利用,通过新城反哺古城多版块参与古城保护与项目运营,多途径实现投资平衡,通过腾迁成本和资产价值重新评估实现资产价值变化,不断加强实践探索,形成标杆,向其他名城奉献“姑苏模式”与“苏州样本”。

本站 供稿:纪工委 编辑:综合处 ▼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