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孩子学会探索世界与完善自我体验

  • 2022-07-22
  • John Dowson

  梦想有两个属性,一个是向内的,也就是满足了个人的诉求,不管是一时的需求,还是持续调整的价值观。另一个是向外的,是社会属性,也就是可以满足他人的价值。

  我们的梦想绝不只是和自己有关,这其中有一个辩证的关系,个人的价值追求,只有建立在对他人价值的满足之上,才有可能建立起来,并获得持续的发展。同时,个人价值的持续满足,带来的目标实现,梦想拓展,又势必会产生对社会和他人有更大价值的新目标。

  愿景经常会在一些伟大的人物身上和伟大的组织中出现,在愿景中,个人和组织都带着自己的使命感。阿里早期成立的时候,他们的企业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对“得到”来说,他们的使命是:一起建设一所终身大学。对谷歌来说,在1998年创立之初,就把自己的使命确立为:组织全世界的信息,并让这些信息能够为所有人所用。

  个人也是如此,周恩来曾经写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崛起,就是他的愿景。文学家鲁迅不管是最初从医,还是后来转文,都有同样的愿景:救国。

  而美国人埃隆·马斯克在14岁时接触到了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科幻小说——道格拉斯·亚当斯写的《银河系漫游指南》,自此确立了他的使命: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去为人类争取更大的集体启蒙。而且这一信念从未动摇。

  从PayPal,到特斯拉、SpaceX、、超级高铁,他的创业历程中遭遇过无数次失败,但每一次的突破都令全球惊艳。

  愿景,一定是超越了个人的更大的目标。一旦小目标实现了,人们就会出现更大的价值追求,而这样的价值追求又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人一起来实现。愿景之所以是超越个人的,就是因为个人虽然在其中有自己的价值,但愿景本身的意义,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价值。在愿景面前,个人价值就显得微不足道,愿景,成为人们持续追求之后的,更大的梦想。

  我们会发现,同样的梦想,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目标。比如,梦想是“成为教育家”有人希望写出一本书,总结梳理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有人想做一百场高质量的分享,传播教育理念,影响更多人;还有人希望教出一万名学生,在退休的时候,可以看到桃李满天下。不同的具体目标,对应的其实是每个人不同的能力、经验、资源、背景、兴趣,以及对于梦想本身的解读。

  对于同一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最初的目标可能是作文竞赛获奖,考上名校中文系;后来,目标变成每年写一本书;再后来,目标又变成获得茅盾文学奖。到了著作等身的那一天,可能诺贝尔奖都不见得是自己最希望得到的了,而是会回到梦想的本质,定义自己的梦想——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作家。

  我们的目标总是和当下的资源配套的。这个资源就包括了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对自己的深度认知等。当资源发生了变化,目标自然改变,梦想也随之调整。

  我们可能对这样的梦想不陌生,“赚到人生第一个一百万”“买一栋自己的房子”“全球旅行”……有人说,这些不是梦想,因为这些目标中有赤裸裸的的味道。即便是环球旅行,人们也会质疑:难道这真的是梦想吗?如果有钱有闲,那还不是立刻就可以实现的?况且,很多人并不是真的有旅行梦想,只是觉得这样会很有趣、很自由。

  确实,这些只是目标,可能是通往梦想的目标,也可能与梦想南辕北辙。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这些目标也很有意义,特别是一个人在经验匮乏、能力匮乏,基本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时候,有些目标就是一个人奋斗的原始动力,他们被一些生存和安全需求所激发,将这些需求的满足作为梦想去追求。一旦目标实现,梦想或许就发生了变化。甚至有时候目标没有实现,需求被满足了,目标就开始调整了。

  我们对这样的事情也不陌生,某企业家做慈善,捐助贫困地区,捐助教育,捐助灾区。最初,他的家乡贫瘠,于是想方设法经商谋生,后来带动乡邻,再后来回报家乡,捐资助款。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一个人的生理、安全需求很容易被满足,那么需求就会不断升级,梦想也会因此而升级。

  即便是目标尚未实现,人们在努力奋斗之余,也可以问自己:我努力赚到的一百万,对我意味着什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全球旅行,可以给我带来我想要的东西吗?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会让我们回归内心,看见真正属于自己的梦想。

  我们的成就感、幸福感,不仅仅源于梦想实现的那一刻,而是在为梦想奋斗的过程中。有大学老师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位学电视节目制作的同学H。刚入学时,家人质疑他所选的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所以不给他经济支持,班里同学在购置摄像机时,他却无力承担。那时,他怀疑自己,甚至全盘否定自己。导致长期失眠、神经衰弱。他告诉老师,选择这个专业就是因为自己想做一名导演,想要拍出自己的影片,如今考上了大学,却不能如愿,物质和精神上都得不到家人的支持……

  他选择出去走走,调整心情,也看看外面的世界,再决定他到底适不适合做编导。他买了一张站票去了北京,在地下室和车站睡了几晚。期间,他想尽办法溜进某剧组的拍摄现场,也去了很多文化公司了解拍摄工作的需求等。一周后他回来了,像是变了一个人,白天上课,晚上在网上学习基本的剪片技术,还找了两份兼职挣钱买摄像机。

  他说,做导演是他的梦想,他看到很多导演都是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他想要全力以赴地去实现梦想。就这样带着自己的导演梦,每天只睡3~5小时,更多的时间是在挣钱和练习剪片中度过的。

  大二下学期,他很兴奋地告诉老师,自己靠兼职存下来2万多元,可以买一套他看中的拍摄设备了。那种兴奋,让人看了特别心疼。

  他买回了自己的设备。那时,他的拍摄和剪辑技术,已经在学生中非常突出了。他曾协助学校老师拍摄、剪辑了几部参赛作品。他说,要拍一部有思想和灵魂的毕业作品。他用了近1年的时间准备素材,完成拍摄。那时,他的头发白得像个中年人,可他心中的那个梦想却依旧像一团火,熊熊燃烧!

  毕业后,他一路北上,和一群追梦的青年人住地下室,吃泡面,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有了更多的体验,开阔了对编导这个行业的眼界,也结识了很多业界的大咖。2018年,他签约上海一家传媒公司。

  对于H来说,他的满足感不仅仅来源于最后获得的这个金奖,在他确定要拍属于自己的影片的时候,当他自己攒钱买了一套摄影设备的时候,当他可以拍摄、剪辑出来第一部作品的时候,每一次,他都幸福满满。而且,在未来,随着他对自己认知的加深,以及资源的增加,他的梦想必将持续调整。对他来说,幸福感不仅仅来自一个结果,而是来自在持续追求梦想的路上。

  在我们进行生涯教育的时候,要做的不只是帮助孩子确定一个未来的“黄金”职业,更不只是为了选好科目,报好志愿。生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孩子学会探索世界,学会探索自我,是让孩子建立生涯意识,是让孩子因为有长远的眼光,更大的格局,全面的视角,而心怀梦想,信心满满地开启人生。

  一个拥有梦想的人,是属于未来的。而培养一个拥有梦想能力,可以建构属于自己的梦想,持续实践梦想的孩子,正是生涯教育要做的事情。回首岁月,如果一个人最为感念的教育,是学会了相信梦想,那这样的生命一定充满活力,永葆青春。这样的教育,也一定生生不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