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建筑大师贝聿铭:我是苏州人!

  • 2022-12-07
  • John Dowson

  贝聿铭曾荣获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母亲庄氏出身名门,中年因病去世。连继母也是江南名媛“蒋四小姐”,少帅张学良一直念念不忘的一生最爱。

  也正是这样的童年背景影响下,深入了他的设计理念之中贯穿一生,并在晚年倾向于回归自然,探索小而美的东方意境。

  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中途由于对教学方式的不满,任性转学到麻省理工大学,研究生转到哈佛大学学习建筑,这一举动也是气坏了有意把得意门生留在麻省的老教授。

  贝聿铭在中央车站接站时,在众多欧洲人的面貌中看到了卢爱玲,看惯了周围欧洲美女也难免审美疲劳,反而清新秀丽的东方面孔犹如炎热夏天的一股清泉沁心。

  在大师一生的百部作品中,想必也有这位温婉贤淑、仪态大方,梳着一丝不苟的银发,穿着旗袍出席正式场合的中国老太太的千丝万缕的意见和想法。

  她一生辅助贝聿铭,生儿育女,打理一家的私生活,帮助丈夫严防狗仔队,陪伴大师度过了七十几个春夏秋冬。

  贝聿铭有着说服别人的天赋,很会推销自己,曾有人建议他去做一个律师,建筑学子们都知道,口才是建筑人必备的技能,它也是成就一个好的建筑作品的关键因素。

  在美术馆东馆的设计中,他曾经要求工人用切割钻石般的精准切割石材,以便做成尖锐的角度。他认为这种干练的线条是整个建筑精神的体现,任何形式的钝化,都会减损这种气势。

  贝聿铭是参与建筑设计讨论中最没有名气的一位,在这些世界级建筑大师中,肯尼迪夫人杰奎琳却看中了他的创意,觉得和贝聿铭有默契,并希望参与到设计中来,这也是贝聿铭没有想到的。

  这次幸运的中标,改变了他一直默默无闻的现状,开始逐渐成为美国的热门人物,并受到了更多的设计邀请。

  贝聿铭常说,我的根在中国,每次回到中国我都感到无比亲切。对香山饭店的设计不仅仅是一项工程同时也代表着他对故土的敬意。

  1926年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贻曾经是中国银行的第一任总经理,为了向父亲所做的光辉业绩致敬,贝聿铭接下了这个项目。

  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每个三角形都有一个主梁,来承受上面的重力,中分割不但取得了工程学上的突破,并且分割形成的锐角,这些切面使建筑富裕动态的变化,当人们路过时会感觉到它是在不断变化的。

  1983年密特朗总统钦点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负责卢浮宫改造工程,当时年久失修的卢浮宫早已破败不堪。但贝聿铭美籍华裔的身份让法国人难以接受,他们认为应该由法国人自己来完成这个伟大的工程。

  当密特朗邀请贝聿铭参与设计,贝聿铭礼貌的给了一个答复:“我年纪大了,不想再为一个项目搞竞争,要么你把项目直接交给我,要么让别人去搞竞争,我们选择放弃。”密特朗直接把这个项目交给了贝聿铭,又一次体现了建筑人的谈判技能。

  金字塔是连接卢浮宫不同区域的一个入口。现在每天大批的游客宁可排长队从这里进去,也不愿意走卢浮宫的侧门。游客数量比较修建之前每年300万增长了一倍的数量,让贝聿铭倍感欣慰。

  并且透明玻璃映射出周围的卢浮宫相互呼应,没有一个新的建筑能够适宜的坐落在历史斑驳的卢浮宫旁,但金字塔让卢浮宫与其产生了自然的联系与应和。

  贝聿铭在这个项目中承受住了巨大的考验,伴随法国民众强烈的反对浪潮,接受这一挑战。他说,建筑作品真正的价值只能交给时间去评判,我认为时间对我的创作来说至关重要。时间又一次证明了他的观念,曾经被法国人强烈反对的金字塔如今成为了每个法国人的骄傲。

  1995年贝聿铭担当北京中国银行总行大厦设计顾问,参加竣工仪式时他说,这座建筑,我花了7年时间。这是我设计的最后一座大房子。

  他对此次设计十分满意:“我父亲属于中国的第一代银行家。在他那个年代,人们用的是算盘,现在人们用的是电脑。一个世纪的变化发展之大令人无法想象。用建筑来表达传统的延续是很难的,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在北京的工程做到了这一点。”

  美秀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新馆呈现出晚年贝聿铭想体现的小而美的东方意境,以及对于故乡山水秀丽写意的憧憬。

  从京都乘车一小时的时间到达深山,穿过200米的隧道,再通过120米的桥便能到达美秀美术馆,这个完整的过程正是印证了诗中“林尽水源,变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意境。

  由于日本对环境的保护不允许有太多的建筑出现在地面之上,贝聿铭把80%的建筑都隐藏在地下,所以我们在外面看不到太多的建筑。

  整个建筑掩映于山中云雾缭绕之间,若隐若现。只能移步换景逐渐去探索并在头脑中构成整个建筑的完整画面。

  屋顶是玻璃材质的三角形,贝聿铭认为,用最现代的材料和最简单的形状,也能诠释古老的桃花源的意境。

  曾在贝聿铭事务所工作过的建筑师徐千禾,引用了林语堂的话评价美术馆: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终了,艺术在那里开始。

  苏州庭院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格局和光影美学的运用,在贝聿铭多年的建筑生涯中都有轨可寻。这些童年的印记充分体现在他对家乡博物馆设计的诠释之中。

  在贝聿铭先生的百岁寿诞之际,苏州美术馆和苏州市名人馆为此举办了贝聿铭文献展,以此为这位苏州走出去的建筑师祝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