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历史文化名城

  • 2023-04-06
  • John Dowson

  千年苏州,更是一座文化之城。以文化人,让每个生于此、居于此的人得到实惠,或许是多一些读好书的机会,多一些走入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的机会,多一些沐浴高尚文化、实现创意创业的机会不管是用两年时间完成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还是“十二五”期间打造一流文化强市的目标,苏州文化建设一直凸显“公共”这一核心特色,使全城共享文化之惠。放眼苏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走出自己的模式,基本建成15分钟文化圈就是当前苏州交上的最好“答卷”。

  几年前,当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出现在美丽的金鸡湖畔时,市民还不知晓这座文化聚合体的崛起,会产生怎样的文化冲击波。如今,越来越多的苏州市民走进了这里,借助这一平台去触摸高雅艺术的动人内涵,欣赏原本难以领略到的芭蕾、话剧、交响乐等。作为苏州高端的演出平台,它不仅为精品文艺节目提供舞台,同时还承载着向广大市民普及艺术教育的功能,让苏州人在拥有评弹、昆曲之外,大大扩展了文化视野。

  四季晶华社区图书馆,70岁的吴大爷聚精会神地翻阅英语书籍。“原本退休就是吃吃喝喝,孙子告诉我旅游城市,英语越来越有用,家门口就有图书馆,正好补补课。”这一学就是一年多,百句口语没问题。园区新馨花园的丁阿姨年过花甲身材苗条,她的秘诀是去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参加交谊舞班、形体班和时装班,再去老年大学学钢琴!“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既有物质生活,也能文化享受,而且不需多花费!”

  让居民能充分享受文化民生建设带来的多彩生活,少不了良好的硬件设施。文化设施既是一座城市的文化集纳地,更承载着厚重而又多元的文化服务。“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科学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目前,公益性文化设施已实现市、县级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

  此外,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苏州演艺中心、苏州评弹学校新校、苏州美术馆新馆、苏州文化馆新馆和名人馆等一批市级重点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各市、区相继建成一批文化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基本完成镇(街道)、村(社区)两级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全覆盖任务,全面完成“农家书屋”在全市所有行政村的全覆盖。全市共有市及各市、区级博物馆、纪念馆42家,美术馆11个,全部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总分馆85个,12个图书馆和8个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

  正由于这些“点”的激增,才使得“面”能“铺开”,“圈”得以“连接”。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主导和带动下,一批关注文化发展的社会力量也积极投入到城市文化建设中来。本色美术馆、雨村美术馆等美术馆及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在苏州迅猛发展起来,向市民提供各种免费开放的艺术展览,与苏州博物馆、苏州美术馆等“官方”艺术机构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十一五”末,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254.55万平方米,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0.14平方米,达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如今在苏州,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步行约15分钟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化设施提供的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现了便民、惠民,城乡居民文化服务唾手可得。

  以前,古戏台前站的都是游客,如今在甪直,除了游客、当地居民围坐在一起,看演出、拉家常其乐融融。甪直水乡文化艺术团用歌曲、舞蹈、评弹,以及带有传统地域特色的打连厢、宣卷等带动着气氛。和着节拍,喜水乡大姐也在台下跟着舞动。五月,科文中心文化广场,“群星璀璨欢乐大舞台”系列活动迎来市滑稽剧团小品专场演出,精彩表演吸引了1100多名市民。“没想到广场演出也这么有劲。”家住平门的陈师傅笑着说。

  2011年12月10日,国家大剧院。白先勇携汪世瑜、张继青,以及苏州昆剧院演员等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创作班底鞠躬谢幕。白先勇说,这是青春版《牡丹亭》最完美的演出。从诞生之初处于的风口浪尖,到8年后成为新时代昆剧复兴的标志性作品,昆曲肇始于苏州,复兴于苏州。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群众能够享受怎样的文化产品,不仅仅在于硬件基础。苏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重要代表,使得苏州有条件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文化节庆活动。

  仅2011年,我市积极实施2011群星璀璨“我们的节日”、“天天有”、市直舞台艺术“四进工程·社区行”和“各广场主题活动”四大系列品牌文化惠民活动,开展各类公益性惠民展演展示3万场次,惠及农村及社区群众3200万人次。每天清晨与傍晚,遍布苏州城乡的市民广场上,都能看到广大市民及各级文艺团体的表演,成为人民群众的一道道精神食粮。

  各市(县)、区则充分发挥特长和优势,围绕“江河湖海”形成了诸如“长江文化艺术节”“江南文化节”、“郑和航海节”、“运河文化节”、“太湖文化论坛”等一批极具地方特色活动品牌。

  也是2011年,滑稽戏《顾家姆妈》大放异彩,继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第一名、中国戏曲最高学术奖———中国戏曲学会奖之后,入选2009—201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实现国家级精品创作“三连冠”。中篇评弹《雷雨》、舞剧《桃花坞》双双入选2010-2011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文艺精品的层出不穷,得益于率先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及灵活的内部机制。多样化的经营手段、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使得“下海”的文艺院团迅速适应市场,并显示出了生机勃勃的活力。

  破败的唐寅故居让人唏嘘不已,密集杂乱的民居隐忧不断。2010年,一项史无前例的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工程开始。随着启动建设,在唐寅祠内栖身了近30年的苏州版画院也换了新居。按规划,唐寅祠连同附近的大杂院一般的唐寅故居,将被打造成吴文化的展示窗口和苏州旅游的新亮点。届时,文化区将遍植桃花,恢复“东荷花池”,重见“桃花坞里”;复原学圃堂、寐歌斋、蛱蝶斋,再现“文人雅园”;并建立非遗文化展示馆,将区内非遗的延展面与中国非遗对接,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中心。

  去年,我市首次以大市组团形式参加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文创产业交流会,有27个项目签约,签约金额达100亿元。而今年,为期3天的首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吸引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企业参展,180多个项目现场签约,签约金额近10亿元。

  每座城市都具有其独特历史,也使其具有独一无二性格。它们融入在城市的血脉,传承文化遗产,苏州从来都是不遗余力。2011年10月8日,俞樾旧居保养性维修及环境整治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言子祠、程公祠、吴江运河古纤道等重点文物维修项目相继竣工通过验收,虎丘云岩寺塔、瑞光寺塔的抢修加固方案也完成编制。去年年底,全市新增32处文物遗存成为新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保单位增至138处,继续位列全省之首。制定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二五”规划实施纲要》等一批政策文件。新增碧螺春制作技艺等5个项目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级非遗项目达29项。借着古城申遗的“东风”,苏州开始分段、逐步重点恢复、修建“古城墙”。去年1月的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一份《苏州古城墙的保护及逐步重点恢复》的提案得到了市领导的批示。去年9月20日,古城墙分相门、阊门北码头及平门三区段试点修复工程正式启动。

  文化“家底”越厚重,文化自信也就更强。传承在给城市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同时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市民有更多的文化创新意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1年,我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预计205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约533亿元,在全市GDP中占比约5.08%。

  认准文化产业是文化强市、文化名市的重要路径,在产业集聚方面,我市去年新增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累计全市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并公布了28个第一批苏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产业集群逐渐丰富。文化产业结构也逐渐在升级优化,创新设计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业、印刷复制业、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等新型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现代传媒广场、中国工艺文化城、阳澄湖国家数字出版园区等一批重大载体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有30个项目获得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1065万元,15个项目获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1597万元。相关部门还与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宁波银行、浦发银行等四家银行建立合作机制,与农担公司合作建立文化产业担保基金,为企业寻找融资渠道。

  与过去的成绩相比,苏州文化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更显宏大全面。16个文化设施建设重点项目,预计将投入近110亿元,数量众多的大型综合性文体艺术中心、遗址博物馆与公园、文化剧院等将在苏州城乡编织出一张“文化之网”。其中,预计投资6亿元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将在苏州市区以及五个县级市构建起层次分明、密布城乡的图书馆体系。20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预计将投入近690亿元。以虎丘、桃花坞改造为首的景区、社区大改造,以中国工艺文化城、中国光华(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园为首的工艺品展示、交流、销售市场,以华谊兄弟电影主题公园、昆山玉麒麟动漫城堡为首的现代娱乐休闲产业等,将大幅提升苏州“文化产业”的量级与地位。到2015年,苏州市公共文化设施每万人拥有量将达3000平方米,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达0.18平方米。这再次体现了政府理念:为民所用,是一切文化发展的指归。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