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牌”缝纫机

  • 2022-07-16
  • John Dowson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缝纫机与手表、自行车被称为“三转”,是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当时,生产缝纫机的城市并不多,上海的“蜜蜂”牌缝纫机和天津的“牡丹牌”缝纫机,最为有名。

在物资相对贫乏的年代,商店里的服装款式不多,尺码不全,另外价格也偏高;因此,自己制作服装就较为普遍。于是,拥有一台缝纫机就是许多家庭的理想。直到上世纪80年代,“牡丹”牌缝纫机的价格仍保持在160元左右,还要凭票供应,没有缝纫机的家庭也不少。

我母亲在未出嫁时,就学会了使用缝纫机(天津称为“扎缝纫”),但不会裁剪——如果做衣服,需到服装店花钱让那里的师傅裁剪、包缝后,自己再扎成衣服。说实话,母亲“扎缝纫”的技术远不及织毛衣,做个裤子尚可,若做上衣的领子、挖口袋等技术要求高的地方,就有点儿勉为其难。因此,我家将近二十多年,没有购买缝纫机——如果需要使用缝纫机,母亲就回娘家借用缝纫机,也不耽误事。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生活富裕了,几位农村的亲戚都托父亲帮忙买缝纫机,说天津的“牡丹”牌缝纫机在乡下叫得很响,许多男孩子提亲时,女方都提出要台“牡丹”牌缝纫机。在为几个亲戚买了缝纫机之后,母亲便提出了自家也买一台的想法。于是,在1984年我家也拥有了一台“牡丹”牌缝纫机。

购买缝纫机那会儿,正值我暑假在家,出于好奇,我便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扎缝纫”。学习当然是从“缠线”“纫针”等开始,然后就是“跑直线”。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我进步挺快。为了检验学习成果,父亲特意买了块做窗帘的布料,我很快就给扎好了上下的边儿,父母都很高兴。

后来,我工作时遇到一位擅长缝纫的师傅(男同事),再一次调动起我“扎缝纫”的兴趣。我和他一起买了布料,由他帮我裁了一件衬衣和一条裤子。我在他的指导下,做了两件衣服。那时,我刚认识了一个女朋友,见面时我穿上那身自己做的衣服,想给自己加加分。但事与愿违,那个女孩儿反觉得我有点“娘”,后来没再跟我见面,我与缝纫机的缘分也就到此为止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