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无边际的苏州

  • 2023-04-07
  • John Dowson

  昨天,苏州市统计局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苏州居民收支情况,经江苏调查总队核定,前三季度苏州市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77元,位居全省第一,比去年增加2459.8元,增长8.2%,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本站

大无边际的苏州本站

  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关于那些闻名世界的苏州园林,陈从周先生所写的美学文章,我虽反复看了多遍,但入得园中,依然是惊得无语,愧叹自己是门外汉。这是苏州给我的第一印象:对那个博大精深的所在,只有“敬畏”二字。

  然后是昆曲与评弹。在苏州看过原汁原味的本土艺术家的表演,惊为天籁。虽是方言演唱,但韵味纯正,正是水融、天衣无缝。偶有改用普通话者,则索然无味。当地艺人,堪为名家,举手投足,让人倾倒。记得是与冯骥才先生一同欣赏的,冯先生惊叹而起,为艺人题字,赞为大家。

  还是那一年,与冯先生一起操持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性普查。全国定了近20个产地,苏州桃花坞年画是绕不过去的。不管全国民间流行三大产地、四大产地、五大产地也好,其中都必有桃花坞。桃花坞年画是南方年画的高峰,与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南北并峙,两者都是极致化、精致化的产物,有众多文人、画家介入民间创作。杨柳青影响了满清宫廷的趣味进入皇家收藏使用;桃花坞东进上海,影响了都市时尚,引导了上海小校场年画和月份牌画的产生,进而又东渡日本,名扬东瀛。

  但是,在21世纪最初几年,苏州桃花坞年画已是踪迹全无。当时,何止桃花坞,在漳州年画、佛山年画、凤翔年画、东昌府年画、平阳年画、杨家埠年画、滩头年画……的故地,无一不是破败景象,如有一二传人者,就是奇迹了。属桃花坞最惨,只剩下一个地名,老街老巷残缺不全,年画艺人杳无踪影,甚至除个别美术工作者外,很多苏州人都不知道桃花坞年画这个概念了,就连古旧市场里也找不到一块画版和一张旧年画。

  那时,朱永新同志正在苏州市任副市长,分管文化。鉴于《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绝对不能没有苏州桃花坞卷,于是在他的全力支持下,苏州开始了搜集工作。博物馆、文化局、美术院系、民间珍藏一一被发掘出来。过了两年,桃花坞老街区也得到了修复重建,老艺人也找到了几个。文化局长周福民几年间成了年画专家,几乎跑遍全国,收获极多,一部《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坞卷》竟然有厚厚两大本——苏州人的能量可不能小觑。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复活与复兴,让我们对苏州人的文化水平刮目相看。

  苏州人的文化境界是他们祖先的文化创造与遗存培育出来的。最直观的感觉是,你看苏州经济全国领先,一派欣欣向荣景象;而他们在老城文化保护、世界遗产保护、苏州人文气象呈现上,亦显得从容不迫,有文化底蕴。就是说,这个地方在现代化、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及其高科技景观上,有一种文化的依托和文化的底气。

  苏州在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是有过国际贡献的。不仅是第28次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不仅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推动工作苏州有过大动作,就是苏州本地研究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也可圈可点。昆曲、评弹不说了,苏州刺绣、苏州民歌,苏州庙会、端午演出、丝竹、金砖、家具、缂丝等无不做得有声有色。苏州的发展启示我们,当一地的经济高速发展后,它的后劲、它的特色、它的社会和谐程度、它的社会的全面发展、它的幸福生活指数、它的人民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必然要依赖于它的文化发展与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文化的发展。仔细想来,可谓至理名言。

  我个人还以为,当一地的重要文化遗产得到空前关注、精心呵护,有机融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结构之中后,此地有价值的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创造都会被发现和发掘,文化的多样性会汇同文化的整体性,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空间。比如苏州市文联和相城区曾经承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把民间文化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在颁奖典礼的文化平台上给予了全新呈现、诠释、张扬。又比如,苏州市文联还积极促成了中国剧协、中国音协、中国美协、中国影协及中国文联,连年在苏州举办了一系列大型国际、国内重大文艺活动,让全国人民刮目相看:一方面有益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向世界宣传了苏州;另方面有益于中国文艺事业和文化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苏州人民的文化生活;还有力地促进了不同艺术门类的交流与发展,使苏州的文化和文艺发展紧紧瞄着最前沿的创造与创新,向着国内和国际一流看齐与迈进。

  这就是苏州。你可以说它小,它的占地、人口,不过一个中等城市规模而已;你也可以说它大,它的文化名扬天下,大无边际,超越了时间和空间。

  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关于那些闻名世界的苏州园林,陈从周先生所写的美学文章,我虽反复看了多遍,但入得园中,依然是惊得无语,愧叹自己是门外汉。这是苏州给我的第一印象:对那个博大精深的所在,只有“敬畏”二字。

  然后是昆曲与评弹。在苏州看过原汁原味的本土艺术家的表演,惊为天籁。虽是方言演唱,但韵味纯正,正是水融、天衣无缝。偶有改用普通话者,则索然无味。当地艺人,堪为名家,举手投足,让人倾倒。记得是与冯骥才先生一同欣赏的,冯先生惊叹而起,为艺人题字,赞为大家。

  还是那一年,与冯先生一起操持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性普查。全国定了近20个产地,苏州桃花坞年画是绕不过去的。不管全国民间流行三大产地、四大产地、五大产地也好,其中都必有桃花坞。桃花坞年画是南方年画的高峰,与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南北并峙,两者都是极致化、精致化的产物,有众多文人、画家介入民间创作。杨柳青影响了满清宫廷的趣味进入皇家收藏使用;桃花坞东进上海,影响了都市时尚,引导了上海小校场年画和月份牌画的产生,进而又东渡日本,名扬东瀛。

  但是,在21世纪最初几年,苏州桃花坞年画已是踪迹全无。当时,何止桃花坞,在漳州年画、佛山年画、凤翔年画、东昌府年画、平阳年画、杨家埠年画、滩头年画……的故地,无一不是破败景象,如有一二传人者,就是奇迹了。属桃花坞最惨,只剩下一个地名,老街老巷残缺不全,年画艺人杳无踪影,甚至除个别美术工作者外,很多苏州人都不知道桃花坞年画这个概念了,就连古旧市场里也找不到一块画版和一张旧年画。

  那时,朱永新同志正在苏州市任副市长,分管文化。鉴于《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绝对不能没有苏州桃花坞卷,于是在他的全力支持下,苏州开始了搜集工作。博物馆、文化局、美术院系、民间珍藏一一被发掘出来。过了两年,桃花坞老街区也得到了修复重建,老艺人也找到了几个。文化局长周福民几年间成了年画专家,几乎跑遍全国,收获极多,一部《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坞卷》竟然有厚厚两大本——苏州人的能量可不能小觑。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复活与复兴,让我们对苏州人的文化水平刮目相看。

  苏州人的文化境界是他们祖先的文化创造与遗存培育出来的。最直观的感觉是,你看苏州经济全国领先,一派欣欣向荣景象;而他们在老城文化保护、世界遗产保护、苏州人文气象呈现上,亦显得从容不迫,有文化底蕴。就是说,这个地方在现代化、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及其高科技景观上,有一种文化的依托和文化的底气。

  苏州在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是有过国际贡献的。不仅是第28次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不仅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推动工作苏州有过大动作,就是苏州本地研究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也可圈可点。昆曲、评弹不说了,苏州刺绣、苏州民歌,苏州庙会、端午演出、丝竹、金砖、家具、缂丝等无不做得有声有色。苏州的发展启示我们,当一地的经济高速发展后,它的后劲、它的特色、它的社会和谐程度、它的社会的全面发展、它的幸福生活指数、它的人民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必然要依赖于它的文化发展与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文化的发展。仔细想来,可谓至理名言。

  我个人还以为,当一地的重要文化遗产得到空前关注、精心呵护,有机融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结构之中后,此地有价值的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创造都会被发现和发掘,文化的多样性会汇同文化的整体性,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空间。比如苏州市文联和相城区曾经承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把民间文化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在颁奖典礼的文化平台上给予了全新呈现、诠释、张扬。又比如,苏州市文联还积极促成了中国剧协、中国音协、中国美协、中国影协及中国文联,连年在苏州举办了一系列大型国际、国内重大文艺活动,让全国人民刮目相看:一方面有益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向世界宣传了苏州;另方面有益于中国文艺事业和文化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苏州人民的文化生活;还有力地促进了不同艺术门类的交流与发展,使苏州的文化和文艺发展紧紧瞄着最前沿的创造与创新,向着国内和国际一流看齐与迈进。

  这就是苏州。你可以说它小,它的占地、人口,不过一个中等城市规模而已;你也可以说它大,它的文化名扬天下,大无边际,超越了时间和空间。

本站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聚焦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稳定恢复,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十四五”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