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背后的动人故事传奇诉说产业的未来之路。

  • 2023-05-09
  • John Dowson

(来源: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发布) 近日,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企业退休人员一次性奖励集中登记工作正式开启。居民持相关证明材料前往居住地社区(村)即可办理申请登记手续。 可是…… 年老本站

苏州工业园区背后的动人故事传奇诉说产业的未来之路。本站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之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起城墙、整饬军备、充盈粮仓,设计建造了“阖闾大城”。2500多年过去,古城风貌依旧,而那些定国安邦、辛勤耕耘、革旧图新的基因,则顺着干将河一路往东,流向园区的河流湖泊,浇灌出了属于今人的新传奇。

  2006年,“DNA之父”、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在苏州金鸡湖大酒店做了一次关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史的报告。当时台下坐着的,是时任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的领导及苏州生物纳米产业园(下文简称为BioBAY) 的负责人,他们正紧张筹划着在独墅湖边建造一个新兴产业园。

  沃森在苏州的这半天,对于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史可以说有着决定性的深远影响。此后,冷泉港亚洲会议落地园区,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打造了极为重要的创新氛围和人才集聚效应。

  2006年3月,没有医药产业基础的苏州工业园区,为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挖起了奠基的第一锹土。一个极具远见布局的生物医药产业园,也正在敲开机会和时代之门。

  中铁华铁苏州设计院院长戴克辉回忆当年的岁月时曾说:“2006年,我们潜心研究和工作,吃住全在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项目。”当时,国内医药产业还是仿制药的天下。

  戴克辉奔走在第一线,调研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前景,与团队一起参与产业园一期设计,指出企业集聚并不局限于空间布局,而要关注如何与未来产业升级相匹配。他说:“设计者是引领者,要善于把未来的场景清晰地勾画出来,决不能走在别人后面!”

  中铁华铁苏州设计院的产业园区设计就此一战成名,秉承着更新发展空间、优化功能布局、强化资源配置的“一张蓝图绘到底”设计理念和实践经验,中铁华铁苏州设计院也在实践中形成了园区设计的特色风格。

  由点及面,通过打造一个个“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化”链条式全功能载体,园区利用“规划先行、产城融合”的成功经验,在一片空地上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育苗工程”,让整个区域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产业高成长性的“森林”。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基石药业、再鼎医药等一批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的头部企业,形成了以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产业创新集群。

  2021年,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汇聚企业近4000家,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首位,纳米新材料集群成为苏州市唯一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获批“江苏软件名园”培育试点。

  2022年,作为苏州工业园区“一主两副”空间格局的重要一极,吴淞湾未来城发展建设规划正式对外发布,拓展了苏州向内集聚和向外辐射的能力。其中,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七期项目在产业升级上优化了全市产业创新集群布局,依托桑田科学岛的创新策源能力和吴淞江畔的生态资源禀赋,未来将打造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智慧型、复合式、生态化高端生物产业社区,其未来将为园区“一号产业”注入的不竭活力令人瞩目。

  2014年,余艾冰刚到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担任院长的时候,住在园区仁爱路的专家公寓。“当时那边附近只有一座商场和一家沃姆酒店,我在附近散步的时候,到处都是空空荡荡的,人也没有。”那时的余艾冰本人也差不多是个“光杆司令”,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加在一起,人数依旧寥寥无几。

  如今行走在仁爱路上,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这条路上,汇集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校区、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一大批知名高校,独墅湖图书馆每天人头攒动;每天早高峰时,每小时就有3000多人搭乘轨交2号线在月亮湾站出站,这些富有朝气的年轻人涌向周围的产业园和写字楼,去实现价值、成就梦想。

  金鸡湖人才计划、生物医药产业专项人才政策、关于外国人才工作生活便利化服务若干举措、人才赋能创新集群若干举措、全省首个国际人才服务中心、首个工程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基地、国内首家海归人才子女学校……在苏州工业园区,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早已成了行动自觉。园区以最具温度的人才服务,吸引了大批人才前来就业、创业。

  引来了人才,留住了人才,科技创新就有了源头活水。人才活力造就区域发展实力,为了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园区通过激活人才发展潜力,积极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对接、耦合裂变,聚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集群,形成“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集群竞争新优势。

  同时,园区积极探索金融创新支持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为产业发展不断引入“活水”。2022年9月7日,苏州工业园区首单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正式落地,由国家开发银行投放的6900万元资金将用于新建元数谷四期—1建设,为项目高质量推进提供有力支持。新建元数谷位于阳澄南岸创新城,是助力园区数字经济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示范性、基地型标杆载体。新建元数谷四期还将与一、二、三期的研发办公形成联动,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打造产业生态圈,努力在阳澄湖南岸,构建起一座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化联动”的“数字经济新硅谷”。

  赋能创新集群建设,人才正源源不断展现出引领推动作用,在人才加持下,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创新集群效应显现。2021年,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产值常年保持20%左右增长。随着“一区两中心”的加快运作,一幅人才资源雄厚、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图景正徐徐展开,向奋力打造“四个一流”大踏步迈进。

  2022年8月30日,江苏自贸试验区迎来揭牌三周年。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三年前,这片热土被寄予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厚望。

  三年来,约占江苏自贸区一半面积的苏州自贸片区已累计形成全国全省首创及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160余项。其中,6项在全国复制推广,31项在全省复制推广,106项在苏州自贸联动创新区示范借鉴。

  2022年6月的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推进会上,苏州自贸片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集成创新成果正式发布。围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苏州片区已在研发、生产、审批、流通、融资等环节开展了10余项制度创新举措。在这些创新成果中,“生物医药产业链高价值专利组合证券化”“研易达”“国际职业资格与国内职称资格比照认定”三项举措,被评为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

  制度的创新使苏州片区所在地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以及产业、人才、技术3个专项竞争力,在全国215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均跃居首位。2022年1至7月,苏州自贸片区完成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近760亿元,同比增长11%。信达生物制药集团首席科学家陈炳良曾表示,从耗时7年完成首款新药上市到产品不断迈向海外市场,信达生物远超同行企业的发展速度得益于相关部门对企业的持续关注。“一款新药从研发到抗体生成、申报评估等,要经历很多复杂的流程。正是有相关部门全程跟踪辅导,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大大缩短时间跨度。”

  挂牌三年来,苏州自贸片区不断深化改革求突破,加快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提升综合保障水平上久久为功,实现营商环境不断升级。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苏州自贸片区于2020年6月制定并发布了全国首个电子劳动合同标准,规范和引导企业签订行为,降低企业成本。同时,开发合同数据政企接口,方便企业一键报送合同信息,实现劳动者社会保险登记,大大提升了政府服务效能。

  目前,苏州片区已有5000多家企业启用电子劳动合同,8万多名劳动者签署电子劳动合同,“全国首个电子劳动合同标准”获评江苏自贸区首批十佳制度创新案例。“一个细节上的改变,每年就可为我们节省成本100万元左右。”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发挥中新合作独特优势,高标定位,高点起步,苏州自贸片区正紧紧围绕“一区四高地”功能定位,勇担“探路、引领、突围”责任,把自贸区的“含金量”转变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高质量。数据显示,三年来,苏州自贸片区累计新设外商投资企业766家,实际使用外资37.8亿美元,新增备案境外投资机构417个,进出口总额2374亿美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站 别等人走了,情淡了,才追悔莫及;别等心远了,缘散了,才重重叹息。人和人相遇,靠的是缘分;人和人相处,靠的是诚意。相知着,便是幸福;相惜着,便是温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