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保护与更新!我们的古城正展露出现代时尚的潜力

  • 2023-04-25
  • John Dowson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古城的布局因势利导、水陆联动、顺天和人,历经风雨而繁富迄今,实现了人类文明史上少有的文化活态传承。

  如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专门组建了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提出议题、制定方案、推进落实”工作模式,每月定期召开会议,根据不同议题召开专题会议,通过扁平化的组织体系,有针对性地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的问题,从全市层面统筹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同时,苏州名城保护集团也正式挂牌成立,秉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古今融合,保护利用”“统筹推进,全面提升”“创新方式,活化传承”“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四大原则,按照策划、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的模式,发挥国有企业示范引领作用,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

  很多外地游客到苏州的第一印象,或者说第一个有些“不适应”之处,便是“惊奇”地发现苏州古城没有“高楼”,更别说传统意义上的“摩天大楼”了。

  这种突兀感似乎和苏州全国第六的庞大经济体量“不相称”。然而,苏州历史的底蕴和文化的延续性恰恰是在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对比中显得流光溢彩——因为苏州早已将古城保护置于捍卫城市软实力的关键位置。

  1986年,苏州启动了首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30多年来,相关规划经历了多次修编,在古城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苏州市启动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的编制工作——规划重点为护城河以内的14.2平方公里古城“一城”、山塘线、上塘线“二线”和虎丘片、西园留园片、寒山寺片“三片”共同组成的苏州历史城区——总面积约19.2平方公里。重点保护历史城区及其城址环境,保护城市整体格局和风貌、历史街巷和特色街道、河道水系、肌理、视廊、天际线和传统民居,保护各级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完善历史城区功能,实现古城复兴;

  2021年,苏州市入选住建部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同年《保护区、姑苏区城市更新指引》出台,姑苏区城市更新试点工作随即进入快车道。

  “随着2021年下半年住建部《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和中央“两办”《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2份文件的出台,国家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宏观战略下的老城保护与更新原则和指导思想愈发明确。”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姑苏分局名城保护处处长陈超君说。

  去年10月的一天,当推开院落的大门时,可以发现墙体多处剥落,地面杂草丛生,各类生活设施残破不堪。一种粉墙黛瓦之下盛名难副之感扑面而至。

  如今故地重游,瓣莲巷30号也正经历着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造和更新。从高空俯视之,融入现代科技的院落商业体已轮廓初显并跃跃欲试。圆桌观察员了解到,瓣莲巷30号用地面积为374.6平方米。改造成高端商办后,总建筑面积达414.28平方米。

  包括瓣莲巷30号在内的古城32号街坊和古城保护示范工程(平江片区)是保护区、姑苏区实施成片保护的重点片区。这些区域内古城风貌一览无遗,能够清晰勾勒出苏州厚重的历史脉络;但大量控文保建筑和年代久远且缺乏修缮的民居也错综其间,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治理能力。

  为此,苏州专门出台《姑苏区城市更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方案》在原有规划审批、土地供应和不动产权证办理等政策方面进行了创新和突破,探索建立了灵活、便捷、高效的新运行机制。同时,也把古城保护示范工程(平江片区)和古城32号街坊区域共12个传统民居纳入了城市更新试点项目。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各部门精诚合作,开拓创新,积极主动探索解决更新路径中的难点与堵点。截至目前,姑苏区盛家浜10号、邾长巷7号、瓣莲巷30号、富郎中巷7/7-1号、富郎中巷30/34号、悬桥巷25号、悬桥巷47号、顾家花园13号、尚堂弄4/8/10号等9个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完成了全流程审批并已开工实施,成功“蹚出”了由国资平台收购传统民居并活化利用的高效发展新路径。城市更新试点工作机制的日益完善,对全面推动古城保护更新具有里程碑意义。

  “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其意义在于把原有的‘保护——修缮’模式延伸至真正的功能活化并使其具备了一定的自我造血能力,有助于在盘活存量资源的前提下推进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姑苏区始终坚持保护为核心,持续推进古城整体保护、有机更新和活化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姑苏区古城保护措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的重要引领。

  引人入胜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2021年,“建新巷30号故宫博物院文创空间项目”“顾家花园13号历史建筑修缮项目”顺利入选江苏省住建厅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奖补项目”,合计获得省级专项资金奖励补助750万元。

  “仁美坊,南显子巷口,表右史上官涣酉所居”。《苏州府志》中记载的南显子巷位于平江历史街区,长183米。这座江南古巷自古以来即为显宦居所。巷子内外各式古建筑鳞次栉比,书香气息十分浓厚,往往令人忍不住三步一徘徊。

  2022年,“南显子巷7号/8号修缮项目”“剪金桥巷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项目”再度入选江苏省住建厅2022年度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施项目——合计获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资金补助1570万。

  坚持保护优先、以人为本,传承历史文化记忆,不断提升功能品质。苏州古城,正焕发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下一步,姑苏区会牢牢把握入选国家城市更新试点城市的契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圆桌观察员还了解到,2022年起姑苏区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实施范围将继续扩大至历史城区全域,城市更新工作亦会进一步走向深化。我们拭目以待!

  “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保护,是对古城内城市格局、建筑肌理、形态风貌以及人文内涵等进行保护;更新,则是对基础设施、建筑功能、居住质量和生活方式的有机更新。苏州通过持续渐进的探索性实践,准确把握了其中的门道并使其平衡发展。

  统筹推进古城保护与更新工作的同时,苏州正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坚持“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增强城市宜居性,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圆桌观察员注意到,在实施“古宅新居”和“街坊改造”等工程时,从古建老宅修复到观前、盘门、桃花坞等历史街道、片区的风貌整治,从山塘、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再到街坊整体改造,苏州始终坚持分阶段和逐步推进的“渐进更新”原则。

  “古城54个街坊早已实现城市设计全覆盖。规划设计中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和因物施策,兼顾好古城风貌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陈超君说。

  未来,姑苏区将更加注重城市文脉传承和城市肌理延续,妥善处理好古城保护和更新之间的关系,“量身定制”街坊保护更新实施方案,优先在古城32号街坊区和古城保护示范工程(平江片区)保护更新过程中,先行探索渐进式、伴随式的规划思路,持续性地推动整体保护、有机微更新和活化利用,强化古城更新项目的引导性。

  苏州,是全球首座世界遗产典范城市。在这样一座“处处有故事、遍地皆文化”的城市里,推进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并行不悖,毫无疑问是一项庞大和精细的系统工程。量大面广而又细致入微,很多经验和举措都必须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在试错中走向成熟。

  比如说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城市更新中的一些政策路径依然还有待最终确定,其在实施层面仍面临诸多难点。而古城中的古建筑和老宅数量众多,很多建筑的产权相对复杂,难以全面覆盖,需要进一步加以明晰等。

  “古城保护和更新项目资金投入较大,社会力量投入相对不足,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有时难以兼而顾之。”陈超君说。

  社会资本投入其中,往往更加看重当中所蕴含的经济价值。所以未来苏州有必要制定并推出一整套包括保护知识产权在内的激励性政策,充分调动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市场的强大作用,集合多方智慧,共同探索出古城复兴这个世界难题的新路径和新经验。

  如今,苏州已选取了古城中具有代表性的地块,邀请全国范围内优秀的设计团队参与古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的研究性设计,以创意构思和专业设计探索古城如何在传承中保护,在发展中创新。市区两级已成功举办了两期苏州古城保护建筑设计营和两届“人间天堂 创意姑苏”设计竞赛——部分优秀设计方案已转化为具体项目并进入实施阶段。

  富郎中巷7、7-1号,是32号街坊六个传统民居活化利用试点项目之一。原来为四进传统苏式民居院落,后期搭建情况较多,整体格局破损严重,历史价值有限,亟需修缮改造。修缮改造后作为民宿,设计方案为第一届“人间天堂 创意硅巷”姑苏设计竞赛设计单元B“相约古城 梦栖院落”的获奖作品。中建上海院和上海经纬设计院共同设计,修缮保持整体院落格局和传统民居尺度;采用传统材料和现代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在保持古城风貌的基础上,赋予了新苏式审美韵味;同时能够适应现行消防规范及技术规程,满足现代化功能的使用需求,未来将成为富郎中巷东入口门户节点。

  圆桌观察员了解到,姑苏区已积极开展责任规划师制度与运行模式研究。以增强基层规划专业技术力量为杠杆,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打通政策和规划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相继开展了‘苏州本土三校联合课程设计’工作营、古城‘街坊认养、陪伴成长’计划等活动,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到古城社区管理的工作中。”陈超君指出,这么做旨在培养本地化的专业技术力量,共同协助推进城市更新,最终实现决策共谋、共建发展、建设共管和成果共享。

  未来,越来越多经过精心修缮的古建筑和老宅将化身为酒店、书店、展示馆等文化娱乐设施,一批精品项目会拔地而起,存量资源的巨大潜力届时亦得以充分释放。

  保留苏州“文化之核”,让新业态和新产业等增量资源泽被古城,推动后者实现历史性复兴,更是我们全体苏州人孜孜以求的梦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