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509平方公里的古城新韵

  • 2023-05-14
  • John Dowson

  撑一把伞,雨中漫步在古朴的巷子,感受青砖黛瓦;落坐一处,从一杯咖啡开始,品读古城新韵。合肥姑娘刘菁惊喜地发现,和往年来到扬州的体验不同,而今的烟雨江南不仅高颜值,还多了几分文艺范。

  这段时间,像刘菁一样慕名前来扬州古城打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外地游客,他们都试图在扬州古城里触摸“向往扬州”的模样。这里的古城肌理,承载着一代代扬州人的回忆,也见证着他们为古城保护付出的不懈努力。

  “5.09平方公里的古城,是扬州宝贵的财富。”扬州市委张宝娟表示,要有力有序推进古城保护和有机更新,让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扬州历史古城在全国更有分量。

  “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人们过去来扬州,瘦西湖、个园、何园等园林景点几乎是必访之处;如今,古街古巷成了人们的新选择。

  扬州古城集于广陵,这里的明清历史城区面积5.09平方公里,是国内少数保持完好的古城之一,东关街、仁丰里、湾子街、南河下四大历史文化街区即在其中。

  如何让古城丰厚的历史底蕴重现新时代的活力,加快推动古城保护复兴的步伐?扬州市广陵区委张伟认为,古城要有机嵌入“文化+”“文创+”“美食+”等创新元素,招引国内外一线品牌主力店、知名餐饮店、精品民宿店及民宿集团总部入驻,大力培育古城夜经济、首店经济和运河经济等,不断放大“绿扬市集”“嗨皮市集”“后备箱市集”等特色市集品牌,打造文旅新IP,推动文旅融合发挥更大效应。

  肩负属地之责,广陵区东关街道和汶河街道各自发力。一个月前,东关街道的皮市街举办了“唤醒”为主题的“节”。从街角到巷边,皮市街随处可见时尚潮流的文化符号,成为游人争相打卡的网红点。端午节时,汶河街道举办了仁丰里“鱼里千年 粽会遇见”民俗文化节,扬州剪纸、雕版印刷、扬州评话、扬州杖头木偶戏,这些非遗文化也让这条古街火了一把。

  全长700米的仁丰里,是扬州古城现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唐“里坊制”格局的街巷。“十年前这里还只是古巷游的一条线路,不少人也就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通过我们逐步的微更新和环境提升,仁丰里受到了更多文化、建筑学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背包客也愿意停留在此,找寻古城的故事。”汶河街道工委主任王桂金说,改变原有形态,推出新的业态,展现新的生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仁丰里没有进行穿衣戴帽式的改造,因此得以留住了文化的根,留住了人。

  年过六旬的巴西人约瑟夫-西姆林克对扬州古城情有独钟,前不久,他和70岁的扬州好友高海霖在仁丰里开了家西餐厅。邻居袁荔很能理解他们为何要选这里开店。“我是扬州人,在上海工作,退休后又回到了曾经生活的小巷子。”她说,除了情怀重回于此,更多是被仁丰里的全新面貌所打动。

  袁荔所说的面貌,不止于老街的更新,变化来自于陆续进驻的各类文化空间。沿着古街往里走,是热衷玩木头的金木空间负责人冯韬。一把小斧头、几块长木条,经他之手就能成为各种精细木艺或是建筑模型,其中不乏带有扬州元素的作品。

  不同于仁丰里的匠心文艺,皮市街的文艺则是紧跟潮流的市井气息。作为街区的管理方,湾子街街区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杨榕从小在古街古巷长大,新生代的她知道如何能抓住年轻人的喜好。咖啡馆、书店、轻餐饮行走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似乎每到一处都值得驻足。据介绍,近两个月来,皮市街的60家商铺周末收入在30-40万元。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条老街如此红火。”71岁当地居民王景新如是说。有此感受的还有边城书店主理人王军,他在皮市街开店已有十年,如今光顾店里的客人也比过去明显多了起来。

  在外界看来,皮市街、仁丰里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在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的当下,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消费需求,注重审美偏好,始终与他们求新求变求异求快的思维同频共振,才能让古城生机勃勃。”扬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广春说。

  扬州古城焕发新活力的背后,是扬州人对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拿捏。自1982年成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扬州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示范城市为目标,构建起“全时域、全地域、全要素”的名城保护和更新体系。特别是2017年1月1日施行的《扬州古城保护条例》,是扬州市获准行使地方立法权后首批通过的实体性地方法规之一。

  经过多年实践,扬州明确了“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名城保护总体思路,确定了老城区保护总体框架。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逐渐恢复风貌,成为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最有“中国味、文化味、市井味”的历史城区。

  “街巷立面改造时,巧妙植入了筒瓦、小木作、铺搭门等多种传统建筑工艺,沿线还安装了古色古香的宫灯,老民居、老墙砖、老门楼等历史建筑都得到了保护和修缮,更显古韵绵长。”李广春说,政府不仅对古街古巷雨水管网实施改造,还专门设计了收集雨水的线性排水沟,增设了地下污水管线,实现了雨污分流。此外,强电、弱电等管线成功下地,天空蛛网般的电线不见了。这样的古城保护,让居民们接纳且欢喜。

  人民网注意到,扬州先后对古城文昌阁、四望亭等41处、1.21万平方米的各级文保及6处历史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利用修缮后的汪氏盐商住宅、阮元家庙等,建成各类文博馆147座。

  今年4月,作为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的“西桥头堡”和首发项目,改造一新的“红园仙次元”正式面世。这是一座承载扬州风土人情的开放式园林街区,用光影演绎扬州的风雅繁盛与市井烟火,打造文化生活沉浸式场景体验。此外,在友好会馆广场东南侧,文汇阁复建工程已拉开序幕。重建的文汇阁定位为含藏书、展陈、典籍研究、文化交流、城市书房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和扬州文化新高地。

  当地一个个古城保护的成功案例,让扬州的古街古巷既有城市特色又有人间烟火,既有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活力,也让古今文明交相辉映的扬州成为人们心向往之的地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