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订一空争相前往!这里可能是史上最美邮政局穹顶是“蒂芙尼蓝”就在上海苏州河畔

  • 2023-03-17
  • John Dowson

  春暖花开,苏州河成为公众赏花观景的好去处。苏州河两岸的历史建筑也迎来了“打卡”人流。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实地走访发现,部分曾因疫情暂停开放的历史建筑,重新打开了大门,欢迎公众走进去,

  最近几周,每逢周末,上海邮政博物馆的预约参观名额早早就被预订一空。博物馆里的展品并没有变化,是什么吸引公众争相前往?

  这幢于1922年动工、1924年竣工的百年建筑,是苏州河畔为数不多、历经百年却主题依旧的建筑物——它的前身是大清邮政局,之后成为上海邮政总局,而现在,是上海邮政博物馆。

  “车马慢,书信远”,歌里的意境其实与早年邮路限制有关。1896年,清政府批准开办国家邮政,标志着近代邮政在中国正式诞生。当时的邮件主要通过水路和火车运输,所以大清邮政局成立之后,黄浦江和苏州河畔不乏大清邮政局的分支机构。

  辛亥后,大清邮政局变为“中华邮政”。1922年,上海邮政大楼正式启动建设。选址于苏州河畔,是因为这里连接着苏州河及黄浦江水路,又能与不远处的老北站保持陆路联络,实现邮政、水运、航运的相互配合。

  如今,人们感叹于上海邮政大楼的气势恢宏。殊不知,这正是折中主义建筑的特点——这座由思九生建筑设计行设计的建筑,将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建筑风格于一体,看似“混搭”,却相互平衡——

  建筑采用钢架混凝土框架结构,主楼高四层,但转角处的塔楼实高八层,另有一层地下室,雄伟与实用性兼具;

  南立面是细粒水刷石粉面,以灰色为主色调,绿色的窗框与石雕花环作为点缀,到了北立面,又变成砖红色外墙,少了繁复的细节和装饰;

  走进大门,浅色大理石墙面上下贯通,素雅的描花穹顶却用当下流行的“蒂芙尼蓝”色调的雕花点缀,被年轻人戏称为“奶油蛋糕”,左右对称的旋梯饰以金色雕花的扶手……

  顺着金色旋梯拾级而上,步入门内,豁然开朗,因为面对的是有“远东第一厅”美誉的营业大厅——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地面为黑白马赛克拼花,长长的柜台沿着“十”字形走道延伸,柜台边与公众接洽处置有精致的铜质麦穗形装饰的栏杆。让参观者欣喜的是,大厅里,近百年前留下设计仍在使用中,提供邮件寄送、邮品销售等服务。

  当人们品味着“建筑可阅读”的内涵时,在上海邮政大楼,不仅能阅读建筑之美,而且能切身体验百年前的服务。

  1996年,上海邮政大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上海邮政博物馆在楼内开馆,博物馆已经成为上海邮政大楼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按照展厅划分,有“起源与发展”“网络与科技”“业务与文化”“邮票与集邮”等几大板块,记录了中国邮政发展史。最吸引人的是,这里有很多中国邮政“冷知识”。

  原来,1985年11月,南极长城站邮局正式对外营业。1998年,国家邮政局批准在“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上设置邮局,隶属于上海浦东新区邮政局,邮政编码200138。

  1999年7月,“雪龙号”从上海出发,驶向北极,这是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邮政支局”随科学考察船在海上航行71天,行程1.42万海里,这次远航为中国邮政开辟了第一条北极邮路。

  类似的“冷知识”在上海邮政博物馆还有很多:为什么要有邮戳?信封封口有几种方式?邮票是怎样诞生的?等等。

  当然,博物馆里还有很多难得一见的展品:来自英国的世界第一枚邮票“黑便士”、中国的第一套邮票“大清龙票”、带有各种香味的海外邮票、稀少的变体邮票和错版邮票等。或是实物,或是多媒体手段,将方寸之间的魅力展露无遗。

  此外,由于前身是大清邮政局,上海邮政博物馆还在中庭复原了大清邮政局的部分场景,包括一辆标有“大清邮政沪局”字样的马车模型、1917年购置的第一辆邮运汽车实体模型等。

  以上种种,既记录了中国邮政发展史,更是“人民邮政”的今日演绎:上海邮政大楼不仅是苏州河畔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市民、游客可以走进去,了解和体验“车马慢,书信远”的世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