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至2月1日苏州文化活动合集

  • 2023-04-27
  • John Dowson

  沙群胜老师将从古陶瓷修复的概念、类型、历史等方面讲述古陶瓷修复的具体故事。器物是有生命的也是有精神的,“补碗补盘补人心”在不完美中建了完美,将四分五裂的许多碎片得以重新聚合成一个整体,团团圆圆让人心生欢喜。

  扫码预约前排VIP座位,活动前2天,我们将电话通知预约成功书友;其余书友仍可到现场参加活动。

  著名记者、资深媒体人,先后在《南方体育》《体坛周报》等媒体供职,常驻美国采访NBA。因其与众不同的文字风格而被誉为“体育界最有才情女记者”,后任《南都周刊》主笔、编委。

  著有《NBA》《亲历NBA》等作品。2013年,与乐视体育合作创办体育视频节目《荷体育》。2017年,创办微信公众号骚客文艺(soulker2017)和搜历史(soulishi),出任出品人。

  “低眉作美文,扬眉作美女,不时还有温和而坚定的侠义之气”,这就是易小荷。从NBA第一女记者到“骚客文艺”作家,她的文字和公号,很文艺、不太商业,但是有着沸腾的追捧。

  她是著名记者、资深媒体人,先后在《南方体育》《体坛周报》等媒体供职,常驻美国采访NBA。因其与众不同的文字风格而被誉为“体育界最有才情女记者”,后任《南都周刊》主笔、编委。

  余华、毕飞宇、李开复、六神磊磊都曾是易小荷的忠实读者。毕飞宇曾说:“她的文字如此优美,我年轻的时候常常渴望看她的报道。”

  书情简介:大清朝第二代皇帝皇太极,在山海关一战大败而归。回到沈阳皇宫,然而十四弟多尔衮私通孝庄皇后大玉儿,一气之下突然驾崩,无疾身亡。顺治帝福林继承大统,知道其父皇皇太极被摄政王多尔衮气死,立志替父报仇。从而引出了一段顺治复仇的宫廷斗争。

  此次展览共展出百余件清代苏州吴氏家族的珍贵旧藏。苏州吴氏也是收藏世家,藏品足以媲美过云楼顾氏四代所藏。顾氏当年收藏的辛宫鼎、魏了翁文向帖、沈周有竹邻居图,都曾是吴氏的收藏。

  “我学习工笔花鸟画,是从1935年起始的。”这一年,于非闇四十六岁,正式转向工笔花鸟画的创作,最终以此闻名于世。

  祖籍山东蓬莱的于氏,世居北京,于非闇母亲是满族人,他自幼接收中国传统教育。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小学,并兼任《晨报》美编。像所有清末八旗子弟中的“玩家”一样,他闲暇时养蟋蟀、养蝈蝈,养菊花、养水仙,还豢养过一百多只鸽子。之后陆续将个人的经验、乐趣,写成了《都门豢鸽记》《都门艺兰记》《都门钓鱼记》等。这些闲情逸致,是他前半生的生活积累,谁曾想到会成为他后半生艺术的土壤。

  于非闇专攻工笔花鸟画,源于张大千的建议,时在二十四年(1935)。同年,他们曾联袂在北平举办“张大千、方介堪、于非闇书画篆刻联展”。于非闇早年师从画师王润暄学画花鸟、草虫,并学习饲养昆虫及研制颜料之法。对于这些经历,他在《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和《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两书中,有详细的记录。他的绘画从明末的陈洪绶入手,对北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最为推崇,且研究有素。加之他对写生对象的朝夕观察、深入体会,才使得自然界的生灵,在他笔下能够栩栩如生,更登堂入室,远承五代、宋元诸家法乳。所用纸墨、颜料,选择极精,效果至佳,与其鲜丽的画风相得益彰。其书法早年从晋唐楷帖入手,上溯秦汉篆隶,中年以后专攻虞、褚,晚年则以瘦金体著称,因此,可以说绘画、书法都遥接宋徽宗一脉。

  自清代以来,传统文人画逐渐式微,至于晚清,海上画派异军突起。传统工笔花鸟画日趋衰落,之所以能够复起,于非闇兴微继绝之功,实不可没。1957年,北京画院成立,于非闇任副院长。两年后,因病去世,家藏古画与其生前创作精品数十幅被捐存画院。此次展出于非闇画作,均为北京画院藏品,特此致谢。

  闫晓静以用表现自然与文化交集的复杂雕塑装置艺术而出名。在加拿大生活了16年以后,她重回故土为我们带来了个展“祥瑞”。 这是她透过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物体本身的含义的再释义而创作的一批艺术作品。她重新诠释了灵芝、松针、淡水珍珠和蝉——将之巧妙又错综复杂地融合在一件件作品中,给人一种又奇异又熟悉的感觉。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如何将中国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和象征意义的元素以现代人的角度和形态去表达出来。

  在传统的苏州园林里,奇妙地用金蝉做成的楼梯,珍珠串成的似假山石又似祥云的造型,松针构成的云雾中的山脉,攀爬在房梁的牵牛花,墙面上生长出的布满绿锈的青铜灵芝… 这一切都将观众带入到一个奇幻的世界。本次展览甄选的作品都有着其自身深刻的意义并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了长寿与祥瑞这一主题。她的作品既简单又复杂,既具像又抽象,既独特又普通。与此同时她还将“万物有灵”的概念灌入她的创作中,赋予每件作品 一种气与能量。

  通过作品,艺术家重申了她作为第一代加拿大华人的身份,以独特的视角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融合在自然界的现代观中。透过 “祥瑞”,让我们看到东方灵性与西方流动,在这里交融。

  每逢过年过节或是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之上,节日的气氛油然而生。值此新年之际,苏州市拙政园管理处(苏州园林博物馆)特别展出了馆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熊崇荣先生”的剪纸作品,让大家近距离感受节日的喜庆,体会民间生活的吉祥、园林艺术的精妙,领略剪纸艺术的视觉审美。本次展览展出的剪纸作品涉及园林盆景、十二生肖、龙凤、门神等多种富有年味的题材,其中仅盆景题材就展出了近百幅。花木盆景是园林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由景、盆、几架三部分构成。本次展出的盆景剪纸有水石的、有松柏的、有榆树的……种类繁多,可谓是一场别样的盆景盛宴。

  由苏州市图书馆、苏州市文艺之家、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姑苏区书法家协会共同主办、吴门书道馆承办的"百念吟秋一一蒋吟秋先生诞辰120周年书法文献展"将于2017年12月12日上午10:00在吴门书道馆开幕。这是苏州书法届的一件大事!

  蒋吟秋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和书法家,曾经担任过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长和苏州市书法印章研究会会长,对现代苏州的图书馆事业以及苏州市书法艺术的创作和教育都做出过突出的贡献。

  为了更好地缅怀和记念蒋吟秋先生的丰功伟业和高风亮节,追忆和回顾蒋吟秋先生不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文化艺术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全面展示蒋吟秋先生一生对苏州地方文献及古籍版本研究方面和传统书画艺术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值蒋吟秋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举办这样一次具有特别纪念意义的展览,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合肥龙门巷到苏州九如巷,张氏盛族,文化浩瀚,中西交融,耕读传家起步的张家,有自觉的文化追求,与昆曲结缘,代代相传,至张冀牖及其儿女们尤甚。

  张冀牖先贤仰慕“乐土吴中,开化早,文明隆”,辛亥后举家来苏,兴办教育,让更多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接触新思想,接受新生活,用知识和文化的力量,使她们成为“乐观进取,裨益社会”之人。“能享受高尚的艺术生活”是其办学主张之一,先生把昆曲引进校园,自己也酷爱昆曲,研究曲谱版本,在他的影响下,昆曲成为张家的一种生活方式。

  今天,中国昆曲博物馆从昆曲文化的视角,举办“曲终人不散——九如巷张氏昆曲传奇”特展,以纪念张氏对昆曲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卓越贡献。张元和、张允和、张充和、张寰和等及其家属先后6次向本馆捐赠昆曲珍贵史料,本次特展将展出张氏捐赠、借展及馆藏的相关珍贵文物史料和江南昆曲世家部分文物史料藏品计98余套(种),301件(册)。特别感谢香港非物质文化咨询委员会主席郑培凯教授担任本次展览的学术顾问,感谢作家王道先生担任展览的文字编辑,感谢为本次展览提供珍贵展品的周孝华女士、张以䇇女士、朱复先生。

  本次展览以珍贵的文物史料展示跨世纪张氏家族的昆曲情缘,表现健康向上、和谐进步的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马如飞先生南词小引初集》亦名《马如飞开篇》《南词小引初集》,弹词开篇集,为清代弹词“后四名家”之一、苏州弹词“马调”创始人马如飞所撰,清光绪年间刊刻,分上、下二卷,共收弹词开篇八十六首。该集堪称苏州弹词早期开篇集之经典代表作,自问世以来,仅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一种,存世无多,弥足珍贵。作为馆藏清代弹词开篇集珍品,其所收弹词开篇多以历史人物和传奇小说故事为题材,亦不乏摹景之作。抒情与叙事结合,代言与叙事交替,便于演唱,其中部分开篇至今仍有传唱。

  本馆于初版130年后将该珍本影印再版,辅以古韵今风的精心装帧设计,为广大受众提供繁简对照的便捷阅读范式,从而将此具有典范意义和重要价值的精品之作呈现于众,以期盘活、发掘馆藏评弹资源,使此一代大家所创弹词开篇精粹流远广传,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该书被列为“2016年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在本馆成功举办了新书首发式,广受社会各界好评。

  2017年10月,我馆又推出了“马调如飞吴音似玉——《马如飞先生南词小引初集》古籍再版特展”,将相关古籍善本、手校书稿、新书成果等珍贵文物资料一并奉呈,以纪念此评弹界一大盛事,与众同飨!

  由苏州丝绸博物馆和荆州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品物流芳——荆州古代精致生活文物展”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开展。展览共展出80余件楚汉精品文物,包括铜镜、带钩、角梳、纺轮、漆器、丝绸残片等,有多件为二级文物。展览分为雅:兰膏明烛、衣:美不胜衣、美:华贵妆奁、文:文房雅韵、侍:侍俑成群、食:珍馐佳馔六个篇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